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農村改革方面的全面解讀

合作經濟在革命導師馬克思和列寧的經典思想中受到高度重視。馬克思在1864年10月所寫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高度評價了當時工人創辦的“合作工廠”,認為“對這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么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因為他們證明,為了有效地進行生產,僱傭勞動,注定要讓位於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願進行的聯合勞動。馬克思在這裡明確地把合作經濟的聯合勞動看作是取代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一種經濟形態。在1871年所寫的《法蘭西內戰》一書中更明確地指出:“如果聯合起來的合作社按照總的計畫組織全國生產,從而控制全國生產,制止資本主義生產下不可避免的經常的無政府狀態和周期的痙攣現象,那么,請問諸位先生,這不就是共產主義,可能的‘共產主義嗎’?”恩格斯在1886年的《致奧古斯特·倍倍爾》一文中也明確指出:“在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經濟過渡時,我們必須大規模地採用合作生產作為中間環節,這一點馬克思和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在充分體現其新經濟政策思想的《論合作制》中,列寧宣稱:“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單是合作社的發展就等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合作經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農業的農戶分散經營特徵,決定了農村發展合作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產品大市場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發展合作經濟是解決這一矛盾和問題的有效途徑。合作經濟是聯結市場和農戶的中介和載體,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改變單家獨戶農民進入市場勢單力薄的弱勢地位,擴大農產品商品銷售規模,使個體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在微觀層面聯合起來,以較高的組織化程度、一體的組織結構、適度的組織規模進入市場,實現分散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大大提高農戶的市場談判能力和競爭能力,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在農業生產領域以外,合作經濟還可以在廣泛的農村事務中有效解決一家一戶農民解決不了、解決不好或解決起來不經濟的事情,是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目前,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農村經營方式的主體,必須通過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區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提高農業農村生產力水平,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農村發展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合作,是一個普遍的世界性現象和趨勢。不論在已開發國家還是在開發中國家,農民合作社都受到廣泛重視。目前,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農民合作社。在已開發國家,農民普遍參加合作社,美國5/6的農民參加各類合作社,法國4/5的農民參加農業流通合作社,荷蘭農民生產的產品80%以上通過合作社銷售,日本農民幾乎百分之百參加合作社,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民依賴和依託的主要經濟組織。特別是在人多地少國家或地區,農業合作十分發達,合作社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荷蘭,3個奶類合作社的經營額就占領了全國80%的牛奶供銷市場,2個合作拍賣行幾乎銷售了全國所有的花卉,1個澱粉用馬鈴薯合作社占領了全國100%的市場,1個種用馬鈴薯合作社在全國市場中占有70%的份額。通過合作社的生產和技術交流、加工、銷售活動,使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繫,有效提高了農業的競爭力。這些經驗為我國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提供了很好參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