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農村改革方面的全面解讀

第二,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是發展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的需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從事農作物種植業的農戶戶均土地規模不足10畝,不少農戶的土地還分散為幾個小塊,90%左右的農戶養肉牛數量在2頭以下,93%左右的農戶養豬數量在10頭以下,80%左右的農戶養羊數量在10隻以下。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鄧小平同志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成果,一家一戶是做不到的。特別是高科技成果的套用,有的要超過村的界限,甚至超過區的界限。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是推動農業實現規模經營的根本途徑,有利於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

第三,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是提高農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需要。小規模分散經營情況下,農民靠土地種植實現不了充分就業,為了增加收入,必然要兼業,導致農業出現兼業化、副業化,難以成為有市場競爭力和經營吸引力的產業。吉林省的調查顯示,規模在30~70畝的玉米種植大戶,淨收益可超過2萬元,同外出務工收入基本相當,這部分人會安心以農業為主業。農業部的調查表明,從我國資源稟賦和當前工農就業收益看,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50~60畝、一年一熟地區戶均耕種100~120畝,就有規模效益,農業就具有吸引力。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種植經濟作物的規模不低於170畝,種植糧食作物的規模不低於300畝,這樣的農業規模才具有國際競爭力。很明顯,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和途徑。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通過實現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這是提高農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根本舉措。

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利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規範土地流轉管理,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全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網路,推動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公開市場上公開、公正、規範運行。

五、關於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

《決定》明確提出,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這不僅提出了農村發展合作經濟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同時提出了支持農村發展合作經濟的具體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