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跡推薦

左xx,男,現年56周歲。地質專業本科畢業,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32年,歷任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參加過近百個項目的地質勘察工作,擔任過二十多個項目的勘測負責人,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撰寫了多篇高質量論文並出版專著一部,成果豐富,業績卓著,是我院地質專業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

一.山水作證,他為水利水電勘察奔忙一輩子

他1981年7月畢業於xx省水利學校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在學校他是個好學生,擔任過團支部書記和學習委員,一米七不到的個子一直活躍在校園內外。當老師向同學們生動地講述專業前景時,他做夢都想儘快到一線去工作。三年的學習任務結束之後,他被分配到隊部位於邵陽市境內的我院第二地質勘測隊。從那天開始,無論到哪裡工作,他的理想和追求都與白山黑水緊緊聯繫在一起。

地質工作是艱苦的工作,而水利水電行業的地質工作更加突出,這項工作目的是為工程建設提供前期服務,比如要建一個水電站,首先要解決選址問題。如果事前不把地質條件、存在的地質問題一一搞清楚,就無法為電站選址作出科學的決策。地質工作中,有一項基礎工作是“跑地質點”,是地質調查的基礎,是編制地質資料的關鍵。所有地質點都是靠地質隊員一步一步跑出來,而這些地質點往往分布在高山峽谷之中,地形原始,人難走,路難行,荊棘遍地,危險四伏。以城步白雲水電站選擇壩址為例,在零點幾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跑了3000多個地質點,幾乎寸寸節節留下了地質人員的足跡。

他畢業後第一次出差就嘗到了野外工作的艱辛。這年七月,他按照隊部的要求,去安化縣境內的敷溪口壩址。這裡是個大山溝,不通公路,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工地離長沙不到二百公里,卻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才能抵達。等他們輾轉到達目的地之後,被安排住進了工棚。這種工棚結構簡單,黑油毛氈蓋頂,竹籬笆立麵糊上黃泥巴充作牆壁,稍微用手推一推,整體都能搖晃。這就是勘測隊員的“家”。工棚設在資江邊,背靠大山,四周是荒郊原野。夏天屋裡與屋外一樣熱得像個蒸籠,白天無法休息,夜裡要等到河風吹起才能慢慢入睡。冬天風從牆體縫隙中颼颼刮進來,雨雪從屋頂上趁機滲透進來,滿屋子好像冰窖里搖風車——涼得透心刺骨。唯一的取暖方式是挖個地爐燒煤塊,但隨你怎么烤著,下半身熱了上半身始終是涼的。同事們開玩笑說,除了心是熱的外,其餘都是冰冷的。

物質生活的艱苦算不了什麼,精神生活的匱乏,才是最大的考驗。那個時候,業餘文化生活是收聽收音機。他有一台新華字典大小的收音機,大夥經常圍在一起,聽劉蘭芳說評書,聽蘇小明唱歌,聽馬季講相聲,打發時光。偶爾對著江面練嗓門,吼號子;圍著江河岸邊奔跑,用作釋放壓力。特別那年過春節,他和三個同事被安排留守工地,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母親身處異鄉過年。當深夜來臨,四周一片寂靜,躺在床上聽到遠方的農家開始燃放鞭炮時,他惶惶然,無法入眠。然而,這僅僅是個開端。地質工作者的辛勞注定相伴終生。

左xx一次次從野外工作中,在體驗艱苦的同時,實現著自身的價值,他從未言過累,叫過苦。1985年至1989年他擔任了城步縣白雲水電站的主要勘測負責人,前後4年時間,經歷了自身成長、提高水平、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等人生的主要階段。該項目是個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地形地質條件非常複雜,他初次擔任主要技術負責人,既要向老同志學習技術提高水平,又要負責工地的人員安排和生產調度,肩上的擔子可想而知,但他知難而進,從沒退縮,白天帶頭攀懸崖爬峭壁搞地質調查,晚上整理資料做分析研究,還要考慮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在他的帶領下,排除了許多艱難困苦,做成了優質工程。在深山老林測量時,遇到過一條兩米來長的毒蛇從樹幹上直愣愣地掉下來,掉在他的斗笠上,再掉到他的腳跟前。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他從沒考慮退縮。夏天,進山里勘測,必須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否則辣逼子、毛毛蟲會毫不留情地傷害皮膚。往往這樣一趟回來,身上沒有半根乾紗,皮膚長痱子甚至潰難也是常有之事。1986年5月,他在野外作業,突然山洪爆發,平常只有10餘米寬的河道,洪水咆哮而來,樹木、滾石橫衝直撞,臨時便橋瞬間被沖走,懸崖峭壁下無處藏身的地質隊員只能冒險渡河,一個大浪打來,差點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在野外,類似的考驗幾乎天天發生,而對於那個年代的他來說,總是一笑而過,從容淡定,從沒跟領導和家人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