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書記事跡材料

20*年9月15日,*縣石牛鄉何家塬村黨支部書記*因勞累過度,猝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噩耗傳來,聚集他家的數百名幹部、民眾悲憤不已。黨員肖俊峰嚎啕大哭:“肖書記呀,你是累死的呀,你是為咱何家塬村累死的呀!”80多歲的徐秀芳老人捶胸頓足:“老天呀,你咋不讓我替宏斌去死呢!何家塬村人咋能離開他呀!”特困戶樊狗娃悲痛不已:“肖書記呀,你走了,我咋回報你的大恩大德呢!”前來悼念的縣鄉幹部個個淚流滿面:“*,他真是黨的好乾部,是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呀!”石牛山下的何家塬,頓時沉浸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

一位普通農民,為什麼走後,有這么多人深深懷念著他?

一位普通黨員,為什麼離去後,會贏得民眾這樣高的評價?

*用47年的人生譜寫了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滿腔熱血,一心為民,忠實實踐“三個代表”的生命之歌。

治窮先治愚。“大家只管建校,咱何家塬誰的債都不欠,工錢付不了就找我!”

石牛鄉何家塬村地處渭北旱塬,這裡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曾經是一個“出門行無路,吃水貴如油,男兒難找妻,女兒不願留”的窮山村,全村350多戶,1700多村民, 80年代初全村20%的青壯年竟是“光棍漢” 。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從小艱辛的生活就磨練了他與貧困抗爭的堅強意志。1977年,他國中畢業後,先後擔任小組長、大隊水保員、村會計,1983年,23歲的他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治窮必先治愚。”看到村上多數人沒有文化,思想落後,致富沒有技術和門路,特別是村上沒有學校,娃娃要到16里以外的殷家村去上學讀書。*決心先為村里建一所國小,經過支部會商定後,他開始走親戚,串朋友,四處借錢、賒材料、找工隊。好不容易開工了,當工隊得知建校所有的材料都是欠款時,工頭擔心村上沒有能力付工錢又要停工。正在四處籌錢的*又急匆匆趕回到工地,當場把借來的兩萬塊錢塞進了工頭手裡,急切地說:“大家只管建校,咱何家塬1000多勞力,一人一年省上20元,一年就是2萬元,3年就是6萬元,咱何家塬誰的債也不會欠,到時候工錢付不了就找我!”聽了*的話,工地上又響起了叮叮噹噹的砌磚聲和民工們的說笑聲。經過2個多月的緊張施工,1986年9月,一座投資7萬元,7間兩層的高標準國小教學樓拔地而起,建築質量和標準在當時全縣農村國小中首屈一指。何家塬村500多名學生坐進了自己寬敞明亮的教室安心地讀書學習。市、縣教育局領導專門來到何家塬村了解情況,總結推廣了他們集資建校的經驗。

*還決定,村上每考一名中專生獎勵150元,每考一名大專生獎勵200元。一時,村里興起了重教興學的良好風尚,相繼有80多名學生考上了大中專院校。一個多年沒有考上一個學生的窮村,如今成為石牛鄉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撐產業支柱。“大家不敢栽,我先栽10畝,一定要讓咱何家塬人拔掉窮根,過上好日子!”

幹事難,在窮村幹事更難。89年到91年三年間,國內市場蘋果價格一路走俏,秦冠一斤賣到了一元多,富士賣到了近兩元。何家塬靠著大山,晝夜溫差大,是發展果業的最佳適生區。*決心大上果樹,興支柱產業,拔掉窮根。他決定:由村集體統一貸款,幫助村民買樹苗,力爭在兩年內全村果樹人均達到一畝半。他帶領支部一班人多次跑信用社,四處聯繫,到各地打聽果樹苗子。92年的初冬,他率先從山東拉回了樹苗,不顧長途奔波的勞累,不顧山村冬夜的寒冷,連夜把樹苗給各戶清點好,綑紮好,他興奮地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他和幾名村幹部親自送果樹到民眾家中,並給民眾解釋說:“啥時蘋果賣了,啥時再給樹苗款。”但好心遭到了冷遇,他們前腳送樹進門,一些民眾後腳就把成捆的樹苗從門裡扔了出來。原來在民眾中流傳一句“豬上千,牛上萬,將來拉著蘋果去墊圈”的傳言,嚴重地挫傷了民眾栽蘋果樹的熱情和信心。面對這一境況,*卻保持冷靜。他一方面耐心地向民眾講解蘋果市場的好前景,消除民眾的後顧之憂;一方面積極動員黨員幹部帶頭栽樹,帶動民眾。他自己帶頭在自家的地里栽了10畝。還做出了民眾每栽一棵樹苗村集體獎勵補助兩毛錢的決定。民眾對栽果樹逐漸有了新的認識,於是92年到93年兩年間全村的蘋果栽植面積一下擴大到了3000多畝,一片片蔥鬱的蘋果樹染綠了何家塬的坡坡坎坎。如今,家家戶戶年蘋果收入過萬元,人均純收入由過去的60元提高到現在的2218元,家家蓋起了新房,購買了新家具,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