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森同志先進事跡

創造“四評村官”——“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合適的”

達州萬源市白沙鎮往川壩村70歲的羅天應老人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是自己投票選出了自己想選的村黨支部書記。這之前,都是“組織定名單,民眾畫圈圈,幹部都是上面說了算”。

在萬源讓成千上萬像羅天應這樣的老百姓真正行使民主權力,選出自己心中的“當家人”,是組織部長李林森的創舉。

2006年2月,四川宣漢縣副縣長、五寶鎮黨委書記李林森被調任萬源市委常委、副市長,同年11月,轉任萬源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萬源位於大巴山,連線川、陝、渝三省交通重鎮,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這塊紅色的土地多年來一直是“國家扶貧工作開發重點縣”。李林森到任組織部長後,就提出了組織工作“小縣要有大作為、窮縣更需創一流”。

5個月後,萬源市委組織部接到了達州市委組織部下達的村黨組織換屆試點任務。

曾經在3個鄉鎮擔任過鄉鎮長或書記的李林森,工作法寶之一就是走民眾路線。萬源山高路險,下一次鄉近的要走一天,遠的三五天回不來。李林森僅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萬源市大大小小52個鄉鎮,哪兒的幹部叫啥姓啥,有什麼長處缺點,他都清清楚楚。

在這個基礎上,他重點選了8個不同層次的村進行深入調研,了解民眾對選任村幹部的想法和期盼。他說:“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合適的”。

老百姓的聲音一下子打開了閘。“自己的當家人只有自己選才選得準……”這是李林森聽到的最強烈的意願。他對組織部的同志說:“我當過村支部書記,村支部書記選好了,可以造福一方,如果選不好,會貽誤一方的發展,甚至會影響黨的形象,是大事啊!”

李林森的腦子裡漸漸形成一個想法:在村級組織換屆中擴大選人視野,讓老百姓在村幹部選任中有更多的民主權利。

“四評村官”模式誕生。

通過“自我薦評”,用開放的方式選人識人,給每個想幹事的人機會;通過“民眾相評”,讓民眾提出村幹部標準,推薦自己滿意人選;通過“組織考評”,對推薦人選進行測試,讓民眾深度了解人選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公開競評”,“賽場識馬”,挑選出民眾滿意的村幹部後備人選。

往川壩村羅天應老漢和全村144名年滿18歲以上的村民,莊重而自主地投下了自己的一票。往川壩村曾是一個落後的農村,交通差、飲水難、產業弱,村民們串門常常要“打泥巴”,一身上下都是泥。“前任村支書一直沒有幫我們把實際困難給解決好。這次,我把票投給了潘毅。他是我們村的,知根知底。當過大學生村官,知識多、見得多,相信他能解決好問題。”

22歲的回鄉大學生潘毅,就是在這次“四評村官”中,被全村黨員民眾推舉為往川壩村黨支部書記。他記得那天,組織部長李林森一直都在現場,見證了整個選舉過程。他緊緊握著潘毅的手:“祝賀你,潘書記!一定不要辜負民眾的期望!”

年輕的潘毅,不愧是“四評村官”選出的帶頭人,上任半年,就帶領全村人修通了17公里的聯村路和社通路,建了3座石拱橋,徹底解決了往川壩村老百姓多年來最大的困難——出行難。

在這個村子裡,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自己選的人,沒有錯!

“四評村官”讓萬源市農村基層黨組織換了氣象,呈現出新模樣。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36歲,比上屆低了19歲;文化程度大幅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的有161人,占41%。第二年,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同志對“四評村官”的經驗做法作出批示並要求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