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以人為本理念的必經途徑,就是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管理主體。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個決策者,而不再是執行者”。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以教師為主導,巨觀調控的合作關係的班級管理模式。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過多強調班主任的“管”,但忽視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而通過“小組合作班級管理”這種模式,正好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管理班級。為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素質的人才,特制定此方案。

二、模式定位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徵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表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育教學策略體系。是在教師主導下,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的發展。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是指班主任在多方面對全班同學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同質組,小組成員一起從事學習、活動、班級管理共同完成任務,實現發展目標的一種班級管理方略。

三、理論基礎

1.教育理論基礎——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誌。”小組合作班級管理目標就是實現從管理學生到學生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2.心理基礎——群體效應。心理學認為群體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表現在使個體之間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這是因為任何人都有一種歸屬的需要,總是希望自己能被別人喜歡和接納,而害怕被群體冷落,正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勝心,個體之間才會有意無意地展開競賽,在小組合作班級管理中不但小組成員之間存在這種群體效應,而且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存在這種群體心理效應。

3.社會基礎——社會競爭與合作。社會競爭與合作理論認為整個社會都充滿競爭與合作,任何人都處在競爭與合作之中,這一理論反映到教育的班級管理上必然要求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而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

4.人本管理理念。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人日益成為真正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必須樹立人本管理理念。班級人本管理是指班主任把學生是班級管理主體作為基本出發點及核心,由此圍繞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及個性發展而展開一系列活動,班主任只有用這個理念來指引自己的工作,才能把絕大部分學生培養成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

5.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為目的的教育,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正是為了體現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師生合作性,管理民主性。

四、目標任務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主體的平等性,強化了群體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管理的熱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強自我約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習合作,學會競爭,學會製造,為學生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實施小組合作班級管理的目標主要有:

1.學會參與合作,提高合作能力。

在整個管理過程中,人人都是小組的主人,個個都是班級管理的參與者,在小組內部每個人都要對小組負責,維護小組的榮譽利益,這就促使學生首先自己在每一項活動中既要嚴格要求自己,又要積極與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學生既學會了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又從他人那裡得到了知識上的互補,增長自己的知識,又培養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學會自我教育,提升管理能力。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把管理權交給了學生自己,學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設性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小組合作班級管理目標就是實現從管理學生到學生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3.增強競爭意識,培養集體榮譽。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為了實現小組及班級的目標,每一個成員每一個小組必然會盡心盡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發揮特長,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競爭中同組同學也會時常督促幫助本組成員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或本職工作,在競爭的壓力下,小組成員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在總體上促進了班級管理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