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生企業實習報告

另外我對於自己的專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建築過程中各個結構用到的混凝土是不一樣的,對於混凝土的強度、性能上都有特別的要求,例如曹妃甸生態城中某一培訓實驗樓的建設中,東側一層柱、梁板要求混凝土強度為c30,坍落度180mm,而南側的坍落度卻要求200mm;東側基礎墊層混凝土強度為c10,坍落度190mm,而食堂基礎墊層混凝土強度為c15,坍落度185mm;培訓實驗樓西側基礎承台地梁要求c30防腐阻銹抗裂防水砼,坍落度180mm,而辦公室基礎承台要求c30防腐阻銹混凝土,坍落度165mm。這些都是跟建築的性能要求有關的,與我的專業有一定的關係,而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就是在標準規範中了解到一部分外加劑的要求,也讓我了解了部分外加劑的作用,尤其常用的uea和hea。

(二)、理論庫存量與實際庫存量的問題

理論庫存量=理論進料量-理論消耗量

實際庫存量=實際進料量-實際消耗量

我認為理論庫存值要比實際庫存值高,所以得到的比率應該是正比率,通過比較,理論進料量與實際進料量應相差不大,而實際消耗量一定會比理論消耗量大,因而最終會使理論庫存值大於實際庫存值。所以,我對於“某些原料會‘脹’(盈的另一種說法)”存在疑問。

後經過於主任的解釋,我才明白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像我本以為的“實際消耗量一定比理論消耗量大”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與氣壓、溫度很多因素有關。例如設定值為100,在氣壓大時可能會需要101,但在氣壓小時當達到97,只需添加至99就可達到要求(該假設十分不專業,只是舉一個較淺顯的例子,實際上我的理解是感覺這個跟實驗室里滴定管讀數類似,出項了俯視、仰視的問題,只不過實驗室讀數出現錯誤是人為因素,而生產中的消耗量出現誤差是一定的外界限制因素)。

通過於主任的講解,我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想當然的事情並非一定正確。就像是在證明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定律,例如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幾乎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把它給你讓你證明,你就會感覺很糾結。在生活、學習中,尤其是數學中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那你如何解決,這便是要求你思維的轉變,不要太容易接受那些理所當然的事,在承認、同意之前先想一下為什麼,或許是無用功,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將會成為限制你思維進步的大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生活中不能太安逸,要儘可能的多想一想為什麼,也許找不到答案,但是一定要尋求佐證的材料,生活像證明題,只是像,不是要求你解數學證明題那樣,但是要求你生活的有根有據。

(三)、科學技術的時效性與進步性

於主任在講解專業性問題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有時效性的這一觀點。他認為科學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完全依賴於此,我們要依據事實說話,就像是之前有牛頓三定律,後來出現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後來出現了霍金的黑洞學說,這就是科學技術的時效性。

然而,我更想把它理解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性,前人在研究時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於錯誤,這是由於當時硬體措施的局限,使得後人可以有前進的地方。我一直認為許多成果都是在摸索中的來的,現在我剛開始我的專業,也不能說是剛開始,也過去一年了,在摸索實踐中,多少了解了一些內容,總之,應當在接觸更多的知識的基礎上在求精求細,這樣才能減小局限性,才能在專業路上走的更遠更長,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