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節約了嗎?

最近,國務院作出部署,用3年的時間在全國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節約”這個似乎生疏的詞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我們曾經因為物質匱乏而節衣縮食,曾經因為白手起家而厲行節儉,現在好不容易生活好了,又大力倡導節約,有這個必要嗎?20多年經濟的快速增長,13億人的溫飽基本解決。在有些人看來,不再需要錙銖必較地算計,不再需要集腋成裘地籌謀。不少人追求的是高檔的裝修,高質量的生活,隨心所欲地“一次性消費”……周總理的睡衣,朱總司令的扁擔,艱苦創業,勤勞節儉,那些曾經讓我們景仰的品質、感動的精神,似乎塵封於記憶深處。我們真的不需要節約了嗎?在盡情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之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承載我們幸福的這片土地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許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源的過高消耗換來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和過度的消費方式帶來了生活的快速改善,也帶來了生態的不堪重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一方面是人均資源捉襟見肘。我們的土地以脆弱的生態狀況,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發展壓力:人均自然資源遠遠低於世界平均值:可耕地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5,水資源為1/4,森林為1/7,石油儲量僅為2.3%……一方面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們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值所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水資源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近20年來,中國經濟成長了6倍,而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幾十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現有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保證程度已相當吃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相當脆弱。倘若我們為一代人的享受斷送了未來發展的根基,我們的民族會不會因此而面臨困境?倘若我們為一時的富裕毀掉了中華文明的母土,十幾億之眾的人口又將去何處尋找失落的家園?厲行節約,是我們應對資源短缺的唯一選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一種生產倫理,節約可以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節約原料,減少能耗,變粗放式經營為集約式經營,從而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增加收益。作為一種消費倫理,節約可以推動我們珍愛本已十分緊缺的資源,確立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和永續發展的消費方式,樹立崇尚適度物質生活和豐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厲行節約,也是我們跨越關鍵時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000美元,居民消費進入了新的結構升級階段。人均占有住房面積的增加,每千人擁有汽車數量的提高,家用電器擁有率的飆升等等,一切隨之而來的變化都會使人均資源消耗呈增長趨勢。而城市化速度加快帶來日益膨脹的城市人口,還在要求更多的資源支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樹立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為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幸福的生活傳之久遠,我們需要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迴蕩在中華大地,紮根在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