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改工作反思

3.加強對新材料的收集與研究

新課程要求創設新情景,必然要有大量的新材料做支撐,而新材料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圖片、影像資料、實物等,由於其內容浩繁,因此我們依靠團隊力量,共同收集,共同分享。

4.加強對課題、教後記的思考與研究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能僅靠體力做支撐,更要靠智力的發展。課題研究是推進課改實驗的有效途徑之一。從課改開始,我們就要求每個老師必須進行課題研究,既要在盛市、區縣科研課題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科研領域,增加科研項目,也要自立課題,申報市級以上重點課題。

及時總結,不斷反思,也是提升教師課改水平的一個步驟。我們堅持要求教師每天課後寫教後記,寫教學實錄。《問題與問題解決》就是教師實踐基礎上的一個片斷。

(三)方法上

1.注重專業引領,提升教師新課程的專業素養(略)

2.厲行點評制度,提升教師新課改的評課素養

毋庸諱言,教師的業務水平相差較大,相當一批教師即使認真聽課也是聽不出所以然的。而長期形成的公開課,公開場合點評教師,也都是諱言缺陷,大唱讚歌的,結果授課人飄飄然,聽課人茫茫然。因此,課改以來,我們厲行點評制度,要求授課人先上課,再說課,然後名師點評。要求各位教師以此為案例,以批判性、建設性眼光,“毫不留情”地點評。既提高了聽課者水平,也深化了公開課的內涵,還造就了一批聞名的“點評師”。

3.設定競賽平台,提升教師參加新課改的活力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中學歷史教壇,需要活力,需要引入競爭機制,設定各種競賽項目,才能“攪動”教壇“一池春水”,激發教師的比拼意識、競爭意識,才能促進人才“又好又快”地成長。三年來,主要有

(1)榮譽性稱號,如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市區教學先進個人的評選等等。

(2)文字性競賽,如市區新課程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市區優秀論文、課題評眩

(3)上課評比,如市區新課程好課評比,說課競賽等。

(4)“擂台”課競賽。以“同課異構”為特徵,以同一版本教材,同一課題為主題,採取風格迥異的至少2人以上的方法進行競賽。這種“擂台式”上課,既鍛鍊了授課者的能力,又激發了聽課者的思維,深受歡迎。

(5)考查制度,每學期新課程集中研訓時,為了檢驗培訓效果,都要採取考試方法,以驗其果。對於前20名的教師,給予大會表彰,並頒發證書、獎品。

4.開發課程資源,提升新課改的意義

課改前,一個優秀歷史教師鑽研歷史教材可以將五本教材爛熟於心,甚至連標點符號、頁碼都了如指掌。因為一套教材,一本教參,便能連教十多年。而新課程強調的新材料、新情景,促使教師不得不開動腦筋,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好在歷史課程資源極為豐富。如:

(1)教材資源。以課標,識教學要求》為綱,以“人教版”為主,輔以“人民版”、“嶽麓版”、“大象版”教材、教參、教案

(2)上網搜尋。南京教師的電腦裝備早已普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課程資源,已成為一般教師每天的必修課。

(3)圖書館資源。各種歷史典籍,包括可做教學輔助資料的歷史書籍、現代歷史作品、教育類書籍等。

(4)開發課程資源。三年多來,我們廣大教師做了許多嘗試。如南師大附中歷史組主持編寫的《為了明天,積極和平——12·13歷史校本課程》系列專題已成為高中三個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此外,他們還設定了“中日韓三國歷史體驗夏令營”,《以二戰和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詩歌朗誦與表演,對話“歷史專家”的沙龍等系列活動。南京外國語學校歷史組編寫了《電影中的歷史》、《楹聯知識中的歷史學問》等校本課程。金陵中學歷史組編寫了《古代文化史》、《新中國外交史》、《晚清人物談》、《漫步石頭城》等校本教材。南京十二中的《下關史話》,南京十三中《歷史大課堂學本》等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幾乎每個學校都各自開設了歷史校本課程,編寫了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