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改工作反思

四、強化課改的五個意識,提升課改的推動力

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我市高中教師已普遍受到洗禮。尤其在城區高中,已經深入人心。但要進一步深化課改,推動課改可持續發展,經過三年實踐,我們認為仍要強化五個意識。

1.課改是教師的發展機遇意識

新課改由於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政策法規,用行政的方法,都使廣大教師進入了“熔爐”,新鮮感過後,特別是行政的效能“鬆弛”後,課改能否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是否會“回潮”?這直接關係到課改能否繼續,或向廣度、深度發展的問題。我們認為,目前階段一定要使廣大教師清醒地認識到,課改是挑戰,更是機遇,是教育變革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思維與知識結構更新的需要,是社會(包括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難得的階梯。只要將課改意識變成教師必需具備的意識,課改的可持續力,就會得到保證。

2.教師要有做“研究型人才”的意識

隨著大批研究生進入中學師資隊伍,也隨著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隊伍淘汰的步伐也在加快。課改中,要想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做“研究型”的教師。

要做成功的“研究型”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研究意識,其次要有研究能力和方法,再其次要將研究的成果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不能為研究而研究。

要研究真的問題,更要解決真的問題。目前有不少教師專門“研究”網上的試卷、教案,然後下載,據為己有,這種“拿來主義”的照搬研究,非但不會有什麼出息,更與課改無益,也是與課改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3.切實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意識

新課改的落腳點,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因素,而歷史思維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綜合。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獲得,在於教師提供一個生動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深思,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反思,啟迪他們的心靈,形成個人的見解。歷史教學要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歷史情景或社會問題,產生歷史的共感。

歷史教師不僅要考慮“怎樣教”,更要考慮“教什麼”。現在一些教師僅圍繞歷史表面現象做文章,組織學生對話、討論或活動,從感性的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似乎學生參與了教學,實際上學生的歷史認識可能很淺薄,對學生的學習、性格的塑造無益。

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究、質疑、批判,冷靜而又深刻地看待問題,從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只有學生體驗、重演、反思、解釋與推理,歷史知識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認識,然後才可能逐漸內化為指導他們自己未來人生活動的價值觀、人生觀。

4.應試教育中的質量意識

評價是課改的焦點,因為評價對課改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而在應試教育時代,學科的分數、等級,是莘莘學子的命根子,稍有閃失,整個社會、家庭、輿論將成排山倒海之勢一邊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試的質量就是課改的第一生命。

因此,我們從課改初期就緊緊把握評價與質量這個環節,針對江蘇省的考試模式,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措施。這些措施的特點有:

(1)所教班級的目標性。目標就是航標,每個教師(包括學生)都要制定近、中、遠期趕超的目標和計畫、措施,並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