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隊勤務實戰化實踐思考

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深化消防部隊戰訓改革,建立戰鬥力可持續增長的實用體系和科學機制。在XX年4月召開的全國消防部隊深入推進“三基”工程建設會議上,公安部消防局從戰略的高度回答了這一重大課題即大力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勤務實戰化這一理念的提出,順應了新時期、新形勢下消防安全保衛任務發展變化的歷史規律,適應了消防部隊的職能拓展的客觀需要,符合現代惡性火災和特殊災害事故處置的實戰要求,可以說是消防部隊當前和今後提高消防部隊實戰能力的一條必由之路。

一、勤務實戰化的概念和理論內涵

勤務實戰化是針對當前災害事故趨多、趨難的特點,著力於解決當前滅火救援勤務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革除一切不適應實戰需要的勤務模式,探索符合實戰要求的,能促進戰鬥力整體提升的途徑、手段和方法。顧名思義,勤務實戰化就是以實戰的方式和要求來開展各項滅火救援勤務工作。在勤務實戰化建設中,可以“實戰需要不需要、打仗管用不管用”為依據,以“強基礎、建體系、抓規範、求實效”為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學、實用的勤務實戰化體系和機制,不斷夯實執勤備戰、崗位練兵、滅火救援、後勤保障、社會聯動等勤務基礎,不斷提高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能力,為消防部隊安全、科學、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類滅火救援任務奠定堅實基礎。我認為,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可以嘗試從以下五大構成和影響戰鬥力的體系入手。

二、以五個體系為載體,大力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

(一)構建執勤備戰體系,推進執勤備戰規範化

構建各級消防部隊執勤備戰體系的目是規範基層中隊的執勤備戰基礎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指揮機關和作戰實體(中隊、機關機動隊、獨立處警的班組)的接處警工作和運行機制,確保部隊指揮作戰力量的快速反應和快速到場,各級指揮機關要建立全勤指揮部制度,對機關的等級戰備要有明確要求,建立防火、滅火聯勤制度。在接處警中尤其要避免誤接、漏接、接而無記錄、出而不快速等現象。二是要加強和規範執勤裝備器材的管理。對執勤的、庫存的、訓練的器材裝備在管理上要以“三清、三進、三定、三無”為標準即“種類清、數量清、性能清”、“訓練器材進室、備份器材進庫、執勤器材進箱”,“管理責任定人、擺放位置定點、器材衛生定標”,“無鏽蝕、無缺損、無丟失”。還可以採取建立裝備器材上勤前檢測和易損耗器材戰後恢復備勤檢測等“兩個把關”制度。三是要以消防部隊裝備實力、滅火救援作戰預案、災害事故分析與評估等各類資料庫為支撐,建立各級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指揮決策資料庫系統、地理、氣象輔助信息系統。四是要統一和規範執勤崗位練兵資料、消防裝備器材、作戰參考信息、等勤務基礎資料,達到詳實、全面、科學、規範和實用的要求。同時,要突出強調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的規範化。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是指滅火救援力量異地作戰的一種戰鬥模式,是應對重特大災害事故的有效手段。通常指總隊與總隊、支隊與支隊、中隊與中隊、公安消防部隊與其他救援力量之間的聯合作戰,是經濟建設發展、消防職能拓展的必然要求。為全面加強緊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提高快速反應、跨區增援、統一指揮、有效處置的能力,XX年,公安部消防局將全國劃分為七個救援區域,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提高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能力,在當前顯得十分必要。從我國的消防情況看,50年代至70年代初,滅火對象主要是棚戶簡屋區和磚木結構等一般火災,腳踏車、單個執勤中隊就能完成滅火任務;80年代以後,隨著形勢和任務的發展,滅火對象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近年來,改革開放進程加快,經濟建設迅速發展,高層建築、地下工程、化工企業、公眾聚集場所大量湧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新技術被廣泛利用,火災或其他災害事故發生規模都大大增加,並呈現出突發性強、技術要求高、處置難度大、作戰時間長、危害性大等特點,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次數越來越多。據統計,大中城市內中隊之間聯合作戰占滅火救援戰鬥總次數10%,支隊之間聯合作戰逐年增加。從城市建設發展看,近1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數量增加了42.7%,人口增長了18.2%,建成區面積擴大了69.2%。許多原有的大(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不斷興起,而消防力量增長緩慢。有的縣(市)消防中隊人員缺編、裝備缺量,特勤器材空白,執勤力量仍維持在80年代水平。單個執勤中隊或本城市內消防力量面對現代火災或災害事故有時無能為力,需要多種力量協同完成滅火救援任務。二是災害發生的區域性的必然要求。災害是指由自然的或社會的原因造成的妨礙人的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社會性事件。根據當前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公安消防部隊參加社會搶險救援的範圍主要有“六大類”。從自然災害看,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條件複雜,災害生成條件差異大,各地區的災害種類結構迵異。如長江中下游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旱災;東北三省主要自然災害有澇災、地震;四川、**、雲南主要自然災害有滑坡、土石流等。從人為災害看,恐怖攻擊和破壞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或重要的建(構)築設施地段,其他災害事故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區域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實踐證明,災害事故的發生,僅靠本區域消防執勤力量是不夠的,要求政府部門積極參與,鄰近消防力量相互配合,特勤專業力量進行突擊,更多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替換,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為決策提供依據。三是支(中)隊執勤力量不適應單獨完成大型災害事故處置任務。現行消防作戰體系由七局、總隊、支隊、中隊構成,中隊是最基礎的作戰單位。其編制一般為30—45人,戰鬥車輛為2—8輛,滅火救援實行責任區負責制。執勤中隊力量薄弱,遇兵員補退期,有的縣(市)消防中隊人員不足15人,難以應付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的複雜環境條件下的火災和其他災害事故的搶險救援。有的支隊人員也不足100人,車輛不足20輛,城市內消防力量有限。受地方經濟環境的影響,特勤裝備器材不足,偵檢、洗消、救生、輸轉、防護、堵漏、破拆、照明等器材幾乎空白。作戰能力僅能滿足撲救一般火災需要。四是建設大而全的搶險救援隊伍在現階段不可能。災害事故種類多,破壞性大,對搶險救援人員素質、器材裝備、組織體系、後勤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一個基層中隊、支隊不可能具備各類災害事故處置裝備和技術手段。建設大而全的消防中隊沒有經費保證也沒有必要。如美國9•11事件中,紐約動用了全市消防力量,因大量消防人員殉職,跨區域調用了周邊消防救援力量。95年日本捷運沙淋事件中,法國消防救援隊派出偵檢專業力量協助查清毒源。因此,跨區域作戰是彌補區域作戰力量不足,快速處置災害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