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閱讀心得

七年級上冊閱讀心得 篇1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前世的情緣,後世來還。一段神話,揭開了塵封的記憶;一塊寶玉,勾出如煙如雲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脈情思,讓我們回味再三。

我曾感嘆結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寶玉的看破紅塵,寶釵的夜對孤燈,以及賈府的衰敗蕭條;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為什麼不成全寶、黛的愛情,反使他們陰陽相隔,最後落得個天各一方?人世間就真的只有憂愁與傷心的淚雨嗎?”

放下這本書,卻放不下一腔憂愁,放不下寶、黛的愛情悲劇,放不下顰兒的淚、顰兒的憂、顰兒的愁、顰兒的苦。

她有閉月羞花之嬌美,卻“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顯出她的弱不禁風,她的淚眼朦朧、魂牽夢縈。

她本是冰雪聰明的奇女子。魁奪菊花詩的瀟灑,廬雪庵爭聯即景賦詩的敏捷,與湘雲月下吟詩的才情,至今還歷歷在目,她將無人能比的才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令我折服,令數千萬人為其傾倒。但細細品來,纖巧感傷的字句後,又隱藏了多少眼淚,多少心酸。

身世的悽慘、寄人籬下的痛苦,誰人知曉?孤傲自許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淒涼結局,淚盡而逝。

三月,花朵艷放,花香滿天,黛玉,卻用鋤將一瓣瓣青春的碎片,連同自己的淚珠兒,一起埋入芬草菲飛的泥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她把自己的渴望、夢寐、生活的苦澀,全都埋入土中,卻埋不掉孤獨,如影隨形的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

與寶玉愛情的悽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寶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緣不好,成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塊絆腳石,使得原本疼愛她的賈母對她漸漸疏遠,勝利的天平自然傾向了城府極深的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梁換柱計使兩人痛失所愛,黛玉含淚焚詩,含恨歸去,從此陰陽相隔,寶玉瘋瘋傻傻,後看破紅塵,削髮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鄉女!

黛玉的悲劇,始於封建社會的黑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這樣一個悲劇典型,可能是為了告訴世人:那時還有多少才情兼備的女子被封建社會的黑暗所淹沒,在苦難中掙扎。多少才子,厭惡官場,落得個一生貧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這個奇女子身上呢?無人知曉。

清冷的晚風撩起歲月的簾幕,斯人已去,後人無語……

七年級上冊閱讀心得 篇2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裡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裡。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裡。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了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所謂的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著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徵服了落後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衝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說不清楚是城市裡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 “生於斯,死於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

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願望說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七年級上冊閱讀心得 篇3

我手捧著語文書,津津有味地讀著第17課:《少年閏土》,那種對閏土的羨慕之情不自主地流露出來。天哪!捕鳥、看瓜!那可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啊!我身在城市裡,都市中,一切一切的繁榮,一切一切的假象,都是那么的虛浮無趣。城裡人的勾心鬥角換來了金錢與權力。農村里人們的真誠待人,雖然貧窮與終日的勞動,但是卻幸福美滿。

今天,我看了《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看到“他們不知道一些事情,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們,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時我抬頭望望天,喔,不,是天花板,我能感覺我和閏土一樣,只是比他多加了一層禁錮而已。

呵!看看吧!我們的城市是如此的繁榮,這些繁榮把我們都關在了“牢房”里——有誰可以光著腳自由自在地踏著溪水,在溪水裡游泳?“不許出去,都給我乖乖地在家裡複習。”唉!真盼著來一場學生大革命啊。與其在城市裡當一隻披著人皮的狼-----(現在不會,或許以後會),不如在山村里當一個天真爛漫的孩童,長大後當一個勤勞安份的姑娘。

看著城市中那一切的爾虞我詐,看著窗外那片灰色的天空,我深深地嘆息。當然,並不是說城裡的人都不好,只是想提醒一下大人們,你們不但要注意生意上的”吃官司“率,又要在家裡限制我們的自由,把門檻築得那么高,難道你們不累嗎?我相信你們是有智慧的,但請你們把它用來將我們頭頂那一片慘白的、灰灰的天空變得湛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