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兩會學習心得——公務員熱之我見

近年來,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人數連創新高,今年更是創下了4961人爭搶一個崗位的驚人紀錄。浩浩蕩蕩的公務員考試隊伍被人戲稱為“考碗族”,他們為“飯碗”而戰,力求考進公務員系統,而頗具戲劇性意味的是,近日《人民論壇》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幹部竟高達45.1%。

一邊是熱情高漲,一邊是冷水醍醐,我們似乎真該在公務員熱潮背後,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對國家而言,公務員考試是否使人才資源實現了最優配置;對社會而言,公務員熱是否對社會價值觀有著某種錯誤引導;對個人而言,考取公務員的成本與收益是否對等,這些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公務員熱首先是因為大學生就業門路不夠寬,大學生到社會各行各業尋求發展的意願與機會都在降低,在金融危機之後,就連外企的吸引力都打了折扣;其次,是因為願意創業的人少了,這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倒退了很多。

這么多人同時報考公務員,本身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僅是經濟成本高得不合理,而且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來說,都完全不是一個開拓創新的局面。從社會心理角度而言,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競爭氛圍,對青年人的成長是不利的,大量的同類型人才聚在一起,根本就是無謂的消耗。如果上千個人湧向同一個崗位,競爭力耗在諸如行政能力測試上,讓社會精英自相殘殺,這根本就是人才的浪費。

公務員熱其實是社會病態的一個表現,全社會成功指標單一,變成以能在行政階梯里爬得高為榮耀。但歸根到底,還是政府自身的行為造成了這樣的困境—學而優則仕,本來改革開放就是要打破這個東西,但30年之後又回到了這種狀態。大學生一畢業就要去考公務員的狀態是扭曲的,它會扼殺社會的活力,應該要糾正過來。

公務員熱還與我國政府權力獨大、壟斷各種社會資源的局面有關,權力的誘惑是無窮的,要改變這種局面,形成政府、市場與社會各有各的權力場域的合理狀態,取決於政府權力的下放。社會上的民間組織、企業要良好有序地發展,政府要做一些扶持性、引導性的工作,包括營造一種能在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社會氛圍,創立更多的條件讓民間的組織去發展,因為它們最能提供就業機會。

“公務員熱”和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權利與利益,實質上是“此消彼長”。本應公民的權利很大,公務員的權力很小;本應是民間富裕,而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很“吝嗇”。因此,要讓公務員熱實質性降溫,關鍵還是要讓普通勞動者的權利更堅實,依靠誠實勞動也可以獲得體面而富足的生活。

這需要進一步擴大就業渠道,讓舉步維艱的收入分配改革儘快變成現實。解決就業和藏富於民,中小企業與民營經濟部門是主力軍,而收入分配改革年初本來是“呼之欲出”,現在卻變成了“深藏不露”。這些情況,都應該得到改變。修正失衡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需要有實際行動及效果。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積極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改變目前公務員與企業員工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二元體制。從社會福利制度上,消除公務員與其他工作崗位之間的差距。

簡單依據考試人數下降來界定“公務員熱”進入降溫趨勢,或許言之過早。要想讓“公務員熱”真正實現降溫,關鍵還是要看能不能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能不能真正賦權於民還權於民,能不能真正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等舉措來讓普通勞動者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