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心得體會

近年來,有兩個研究採用經過修改的選擇任務,考察了年齡較小的兒童能否放棄自己當前的機會去滿足自己將來的願望或者能否幫助他人 (research assistant)放棄當前的機會去滿足將來的願望。兒童在研究中表現出了審慎和利他行為,並且這種著眼於將來的(future oriented)審慎和利他行為與年齡有關。moore還發現審慎和利他行為與心理理論測驗中的表現相關。

視窗任務 (windowstask)

這種研究方法來源於 russell、mauthner、sharpe和 tidswell。研究者向兒童呈現開有視窗的兩個盒子,將盒子上的視窗朝向兒童,以便讓兒童看到盒子的內容。每一次試驗中,主試在其中一個盒子裡放上 “誘餌”,要求兒童告訴主試 (主試看不到盒子的內容)哪個盒子裡有東西。接著,主試對兒童指出的地方進行驗證。如果兒童示意主試檢查空的那個盒子,則兒童能夠得到另一個盒子內的東西。相反,如果兒童讓主試察看放有 “誘餌”的盒子,兒童就得不到該盒子裡的東西。這個實驗的關鍵因變數是兒童指導主試察看放有“誘餌”的盒子 (因而沒能得到 “誘餌”)的試驗的次數,如果兒童能夠學會 “欺騙”主試,總是指示主試去空盒子裡找東西,那就表明兒童能夠主動運用欺騙的策略來獲得獎勵。其基本假設是兒童具有獲得 “誘餌”物品的需要,這種需要將推動兒童的認知活動;其要求兒童形成的規則是:如果我要得到獎品,就必須給主試說空盒子裡有東西。這種任務主要用於研究3-6歲兒童的心理理論問題。

圖片工作記憶任務——自定順序指示 (self-ordered pointing,簡稱sop或sopt)任務

sop也被以為是研究冷執行功能的典範之一。最初,研究者用這種方法來研究額葉的功能及其損傷的後果。arc~bald和kems把它納入了研究執行功能的重要方法中。在適於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向兒童呈現一本圖冊。首先,兒童看到圖冊的一頁上有 2張圖片並任意選擇其中一張。接著,研究者翻到下一頁,呈現給兒童與前面看到的完全一樣但位置安排卻不同的2張圖片,這時,要求兒童指出剛才沒有選過的那張圖片。然後,研 究者向兒童呈現新的一頁,這一頁在原有 2張圖片的基礎上增加一張新圖片,且原有的 2 張圖片的位置與前一頁的安排又不相同,要求兒童指出哪張圖片是沒有選過的,以此類推。如果兒童沒能正確地從一組圖片中找出自己沒有選過的一張,研究者就向其呈現重新安排過位置的同樣一組圖片;如果兒童在兩次重新安排圖片位置之後還是沒能正確指出,那么此任務結束。此研究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圖片記憶廣度的測量,以此揭示出工作記憶在整個兒童時期記憶體在的與年齡有關的規律性的增長。完成這種任務需要將記憶中的圖片和現實知覺的圖片相比較並做出決策,當圖片的數量超出兒童的記憶廣度時,兒童將不能在頭腦中實現這種比較,因而,表現為行動上的失敗,即不能利用思維活動正確地支配外部行為。這種研究方 法通常用於學前兒童和學齡兒童。

河內塔和倫敦塔 (towerofhanoi或toweroflondon) 實驗範式

河內塔以流行於19世紀的一道難題為基礎。此任務中有一個特殊裝置,裝置有 3個相同大小的底座,n個盤子從大到小、由下直上放置在其中一個底座上,要求兒童必須遵守特定的規則(如每次只能移動一個盤子且移動過程中3個座上都始終保持大盤在下、小盤在上) 將n個盤子從起始座藉助中間座移到目標座。任務難度?**侍飩餼鏊需移動盤子的次數而變化。而問題解決所需移動盤子的次數正是此研究的關鍵因變數。犴外,河內塔任務中使用的盤子可以更換,Klahr和robinson(1981)就用鐵罐代替了最初的河內塔任務中的盤子。在河內塔的基礎上,shallice設計了倫敦塔任務。此任務將河內塔任務中的盤子換成了彩球,要求兒童描述他們要怎樣改變彩球的最初排列才能將它們按要求移到目標座上。河內塔任務和倫敦塔任務都曾套用於學前兒童和學齡兒童。但近來,更多的研究採用了倫敦塔 (如luciana和nelson,他們用此方法來研究額葉受損兒童的認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