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學習心得體會

三間房國小 董承龍

暑假期間,我們學校領導組織教師個人進行了生本學習,在學習中,我學習到了關於生本的一些知識,也有許多感受。

我想不論是教師,還是校長,都應該是有理想的,都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境界和理想的生活境界,那就是快樂而積極,從容而富有激情的工作和生活。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應該說生本教育對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闡述更清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更為具體化。我們進行新課程改革已經七年了,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參加生本教育學習後,我覺得是一方面在我們的教學中還過多的去研究了教師如何去教,對學生的學研究的不夠,可以說還很欠缺。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觀念落實不到位,學變成了服從和接受。二是教學成果的短視行為還比較嚴重,為了一節目標迅速達成經常給孩子吃“壓縮餅乾”。結果造成學生的創造力喪失和對學習冷漠。三、忽視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構建,在分數與排名評比中,讓孩子感受不到成長的快樂,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溫暖。我們在觀念轉的還不夠徹底,對新的觀念理解的不夠透徹,在行動的落實上也不夠紮實。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自然界中沒有兩樣東西是一樣的。我們無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實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無法洞悉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教育者將無所作為。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么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這方面的努力。通過學習我把自己新的認識向大家做一匯報。

認識一:教學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而是依靠學生的學。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發現自己失敗了學生不領情,因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樹苗對學生進行外在的改造,我們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教育都要通過兒童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來達到,教育過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我們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而不是外在壓力的結果。教育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這種需要,從而使他們內在的生命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應該上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教師不做“拉動學生的縴夫”沉重而痛苦而應該做“生命的牧者”。 

認識二: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張白紙讓我們塗抹最美的畫。這告訴我們,一方面是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好奇欲望和創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經歷中積累了學習的資源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張白紙。人的起點非零,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僅僅是教材中。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學習能力把脫離了生活、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感受的知識符號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讓學生自己去做、去發現、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內在力量。教育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質,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

認識三:建立在美好學習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內容就是養成教育,我們以前的德育過分注重外在的說教與德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內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種“向善”的本能,他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樣讓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沖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發揚,讓孩子的生命中充滿著善帶來的積極情感。生本教育回答並在實踐者這一理念。生本的課堂上的學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學習的基礎上以先以小組內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然後全班交流,老師對學生的觀點也是照單全收,學生處處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對學生不採取短期的評價考試而是採取評研保證學生整體地學習。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說的,孩子們的成長就像果樹成長一樣,只有等到他們的花期到來,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著要看,就會破壞他本身的成長節奏。即使看到了花開,也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