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優質課評選活動”反思

如果說年輕教師的課是波濤洶湧的話,那這位老教師定是涓涓細流了。同為水,感覺迥異。後者找尋到了自己的語文教學風格。要是允許大眾評判的話,我投他一票。

劉老師對教學內容之課文朗讀做了這樣的理解:

正確:無錯音,不加字,不掉字,不換字。

流利:不讀破,不唱讀,停頓得當。

有感情:用合一的語音,語速,語調和語氣,讀出課文語言的內涵。

xx-x-xx

今晚老公驅車80公里來了。

路途遙遠況一天工作結束,勞累難消,但我真得很想見到他,尤其是在異地他鄉。我心情交織!

晚上,我們住了還算可以的賓館,錢交給人家,我很心疼。老公的呼嚕聲依舊,但這晚我的心卻極為寧靜,一夜好夢。早上五點,老公繼續趕路。我心情交織!

“老公……”我的簡訊直達。“傻娘們……”他淺淺的笑。千言萬語彼此已聽懂。我心情交織!

愛情,值得追尋;婚姻,需要經營。懂我,最好!

東風欲來,春色滿樓。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豐子愷

“我在十幾歲時畫畫就像個古代大師,但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

——畢卡索

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

又是一節《人物描寫一組》中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截止現在,這是第三遍,有無棣縣第一實驗國小的劉潔老師主教,但我仍舊非常期待。也的確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不管是課還是教師本身。我以這節課在品讀人物形象時的教學策略為本和其它幾節相較,憑己之思考,以食各位。

品讀人物,感知人物形象是寫人文章的教學目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屬於此類文體,課堂上自然少不了要對人物進行一番滋味品讀。

劉老師開課伊始先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探究品讀)王熙鳳是一個怎樣的人,解讀曹雪芹塑造人物的密碼。從難讀的穿著、長相描寫進入人物描寫的文字。這個過程是由老師逐步引領學生感受體會,以讀促理解為主要的教學策略。接下來是“聽其言,觀其行,品其神”的教學環節,目的是從人物語言中感悟人物形象。主要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鳳辣子人物形象細讀卡。生生交流後教師在學生的認知基礎品讀語言,豐滿對人物形象的認識。然後,通過影片欣賞的形式形象對人物的感知。最後,推薦閱讀《紅樓夢》中的部分有關於王熙鳳的回目。

另一位老師在品讀王熙鳳的形象時也有一個問題的統領——賈母為什麼會把管理賈府的大權交給孫媳婦王熙鳳。有學生的初讀認知出發,引導學生閱讀體會,通過資料補充,背景介紹,藉助注釋,角色品讀的閱讀方法。最後,激發閱讀欲望,推薦閱讀《紅樓夢》。

這位老師在品讀王熙鳳角色時沒有太多花哨而是直接入題——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鳳“辣”子?在“辣”上做文章。從穿著、長相體會到她具有“火辣”之美。品語言讀出她的“潑辣”“香辣”。不同於前兩位老師的一處策略是讓學生從林黛玉初見王熙鳳的側面襯托中感知她的放誕無禮。然後,補充課文中沒有體現出來的“毒辣”。最後,推薦閱讀《紅樓夢》指導讀不懂的地方可以跳過去或選擇喜歡的回目讀。

觀之,三位大師對這一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是都認同的,在教學策略上大同小異,第三位老師沒有體現課堂學生的自主、探究。但教學細節中透露著她們對文本的解讀不同。有的淺近一些,孩子們聽懂了,聽課的教師也覺得不累;有的深入一些,但激發了我們的某種欲望和衝動。大家仔細琢磨一下三位老師的推薦閱讀。

在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基於課標、文本、學情的思考,(我想還有必要加上編者意圖)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較為準確、合理的,但教學的策略的選擇是否合宜,對目標的達成有直接的影響。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雖是殊途同歸,但體會不同,意蘊不同,收穫則不同。

下面是劉xx老師對顯性教學內容之理解能力的註解,我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傳達給各位。

閱讀理解能力從這幾方面來闡釋——①整體把握內容。這是被大家所認同的一點,同時也是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之一。感知不等於感悟,感知是知道了,而感悟則是對文章內部脈絡的融會貫通,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但我們對整體感悟的理解還很淺層,往往是以學生“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來完成整體感悟。劉老師所說的整體感悟不僅僅指主題思想的感知還有內容的把握,文章脈絡的理順。把文章的閱讀理解“整體”化,能用一個核心問題大同整篇文章,用核心問題貫穿課堂。②讀出語言背後的語言(語言美與真內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者為什麼寫,作者寫這些文字要乾什麼,作者寫得怎么樣,領悟到語言文字的表達層面。在這個重要的課堂對話過程中,師、生、文本完成思維碰撞,提高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課標中提到閱讀尊重學生的閱讀理解,但不是肯定誤解。③批判性閱讀和閱讀方法(理解的運用)。劉老師指出閱讀方法不是專有名詞的給予,而是真正的內化。即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