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五個閃光的關鍵字

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繼續推進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發展混合經濟結構的文化企業,重塑文化市場的微觀主體。加快文化市場體系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改革目標,推動文化巨觀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文化市場。如何使文化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把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巨大的文化財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行持續的改革和探索,為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關鍵字三

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

——摘自《決定》第二部分

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高書生——

文化不再單純搭台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集體記憶,它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傳承,並作為共同財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體。

當前,文化生產力相對落後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表現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明顯不足。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與供給這對矛盾中,供給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造成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產能力不足的總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結構矛盾,總量和結構矛盾交織在一起,加劇了供給不足狀況。

我國文化產業儘管剛剛起步,但受到的關注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對於地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既要保護好,也要引導好。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戰略。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擴大文化對外交流和貿易已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對外貿易,對於提升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發展文化對外貿易應當尊重文化貿易規律。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和服務出口的規模較小,國內文化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還不夠強,在一定時期內,文化貿易的重點仍然是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和服務出口。但從現在就應當積極謀劃,在海外進行文化傳播渠道布點,通過控股、參股以及併購等多種方式經營影院、劇場、書店甚至電台電視台,一方面為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有利於提升文化對外貿易的水平和質量。

關鍵字四

文化軟實力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摘自《決定》第一部分

中宣部理論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

提升軟實力 贏得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