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匯報材料

2、 以多媒體電教為導體,最佳化教學方法

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把學生看作是盛知識的“容器”,而應把他們看作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為此,我校先後組織全校教師進行學習課件製作及電教多媒體優質課競賽等活動。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法,不僅增加了課堂容量,擴大了學生視野,大大豐富了思想教育的內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動、具體,充分體現了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結合,為學生喜聞樂見。

(四)“傳美”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的結合,改革班會課模式

我國中學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通常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班主任是學生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完成教育與教學任務的骨幹和得力助手。因此,學校“傳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應選擇好載體,立足於班級,發揮班主任在教育中的優勢。

在具體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學”、“看”、“聽”、“講”四途徑,著重從感知上探索傳統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學:作為教育者,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自覺學習,不斷完善人格的過程;作為教育者,通過正面、規範、遞進的傳美教育課、主題班會課等途徑,學知明理導行;再者,就是所“學”內容也應富有時代氣息。如《時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遠的小平》《敬老養老故事》、《誠信故事》就是當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窗戶。有選擇地以當代傑出人物為切入點,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去看,去感知,有利於推進學校“道德”教育進程。”、“百年恩來”、“鄧--”、“背起父親上學”等優秀影視片,使學生心靈得到了一次次的淨化。

3、聽:即聽報告、聽講座。如:人與自然、鳥類與環境、中華民族禮儀等專題講座,“師德標兵”報告會、校法制教育課、“服刑人員現身說法教育”專場法制報告會等。

4、講:就是藉助辯論會、演講會,經驗交流會、師生家長座談會等形式,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以切身經歷和體會,感知美德的魅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與學校團隊工作的結合

學校團委、學生會是學校的重要基層組織單位,是積極、活躍、生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發揮校基層組織的教育優勢,多渠道的開展活動,有利於促進區域傳統美德教育目標的實現。

1、做:即根據中學生好動,易於表現自我的心理、生理特點,以班隊為核心組織學生從小事開始,從身邊做起。如:“六個一”活動,要求人人會講一個“傳美”故事,會唱一首弘揚美德的歌曲,會說一句文明禮貌用語,克服一個困難,改掉一個缺點,為集體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寫:學校團隊以青少年道德教育為媒介,有選擇地利用我國不同紀念日的教育功能,發動學生創作“愛祖國、愛家鄉”的書畫作品及宣傳英模事跡的版報、小論文等。讓學生以自己的筆墨描繪美好願望。這些活動,在弘揚革命傳統、傳播愛國主義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創:學校以團隊為組織單位,以創建文明校園、樹立新形象為契機,使傳統美德自然滲透於日常活動之中。

4、評:引入評價機制,將道德教育與班級五項達標創優活動結合,調動學生集體協作、爭創美德的積極性。通過評選優秀團乾、團員,文明標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傳統美德教育活動中有了動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