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實踐研究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如火如荼。課堂教學有了很大改觀,課堂上教師充滿激情,師生互動、充滿探究和研究的氛圍。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方向。

但在作業設計上,教師的觀念依然陳舊,認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教師投入到作業設計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對於作業設計,教師常常隨意為之,不進行什麼設計,只拿一些現成的習題敷衍了事;即使進行設計,也直指應試的大門。設計出來的作業,大都機械重複,毫無趣味,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令學生望“業”生畏,甚至有“作業恐懼症”,苦不勘言。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厭學、厭語文。這一切無可辯駁地說明,作業問題正成為新課改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是新課改的一個瓶頸。再不對語文作業進行革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必將事倍功半。

二、課題界定及理論價值 

(1)課題界定:

趣味性:是指能夠引起人們感情共鳴,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實,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語文作業趣味性:本課題研究的“語文作業趣味性”是指在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改變傳統、枯燥的作業形式,豐富作業的內容使學生感興趣,具有濃郁的人文關懷,能引起學生愉悅的情感,願意接受或主動作業的群體效應。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 理論價值

首先,就心理學而言,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積極態度,是一個人對一定事物發生注意的傾向。興趣是“在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主觀意識活動,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從事某種活動和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和內在力量,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興趣能使個體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起來,處於最佳狀態,順利接受各種信息。興趣的衰減或喪失,將使語文教學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要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小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裡傾向。它在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興趣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當一個人對學習有興趣時,就會覺得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心情愉快,充滿熱情。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他的學習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會產生厭學心裡。

第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考慮作業的人文性、有趣性。

本課題對於推動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以及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具有現實性和指導性,有助於在不斷改進教學的同時,更加有效地發揮語文作業在使學生獲得母語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以及促進學生喜歡語文,喜歡閱讀,提高作業質量,激發學生樂於傾訴、善於寫作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