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實踐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意義:

在《表現與存在》一書中指出:“語文教育的終極意義指向言語表達與存在。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人‘活’著——所謂的生活著,而且是使人成為言語的人、精神人,讓人變得充實、美麗。”《關於提高農村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的實踐研究》正是給孩子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環境。

語文作業趣味性作業的研究,不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實現學生言語生命的發展,讓作業成為學生言語生命成長的愉快經歷

四、課題研究內容與目標

研究內容:

1、改變作業形式 

改變單一的、重複的、機械的抄寫作業或“拿來”的練習,進行有計畫、有針對性、有目標的作業設計。

2、豐富作業內容 

課內外結合,重視實踐,在活動中進行口語訓練,在活動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並樂於表達。

3、嘗試多種評價

改變原有的教師評價,嘗試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班組長評價等等方式激勵學生享受作業樂趣。

4、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倡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鮮活的語文信息,養成語文的綜合能力。

5、促進個性和諧發展

語文作業的趣味性注重讓學生在作業中釋放自我潛能,體驗在實踐中獲的滿足、愉悅與自信,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研究目標:

通過對語文趣味性作業設計的研究,使語文作業更加趣味化、創新化。探索出適合於學生情趣的趣味性語文作業,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合理、有效地完成了語文作業,以求達到良好的課後鞏固的效果;學生在本課題的實踐中可以提高自己對做語文作業的興趣,提高自己學習語文效率,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培養高年級學生的勤於閱讀、樂於寫作的精神。

五、課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08.11—08.12)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教育學》、《心理學》等,對一些相關的研究進行了解和把握,同時對核心概念作初步界定;進行課題申報,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及具體的課題研究計畫。

2、實施階段(09.1—09.11)理論學習並進行教學實踐、資料整理、反饋改進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更細緻、更深入的操作,並根據實施情況,及時調整策略。

3、總結階段(09.12—XX.1)案例蒐集、研究資料、課題總結、撰寫論文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為第二輪課題的繼續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準備。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操作觀察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在實踐總結的過程中,使用歸納總結法,使研究過程更具有時效性和精確性。

七、課題研究的條件

1、本人專科畢業,35歲,國小高級教師。曾參與江蘇省中國小教學研究課題——《國小科學教育主體化、開放式行動研究》研究,該課題已經與XX年7月結題。參與了是此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XX年6月被評為縣“教研先進個人”。有著豐富的理論經驗和教學實踐能力,有多篇論文獲市、省、國家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