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80後”村官心理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近期,我們對澧縣2010年赴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任職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這些出生於80後的村官們走出校門又走進農門,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和交往群體,思想上產生的波動讓我們引發了思考

一、基本情況:

目前澧縣共有大學生“村官”10名,其中男6名,女4名,年齡均在22-24歲之間。從學歷結構來看,大學本科6人,大學專科4人,所學專業涉及到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套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會計、電子商務、環境藝術設計、刑事執行等8個專業,分別選聘到澧陽、澧澹、澧東、大坪、張公廟、復興廠等10個鄉鎮的10個行政村任村支書助理。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環境差異導致水土不服。這批“80後”村官,在學校里,接觸的是電腦、mp4、網際網路等各類先進設備媒體,感受的是國內外的不同風情、文化、社會生活,而到了農村,面臨的情況卻是:經濟落後、公路不暢、自來水短缺、待遇偏低、文化娛樂生活欠缺,同齡群體極少,等等。時空的置換,讓他們難免水土不服。

二是優勢差異導致無所適從。“80後”村官們在學校“飽讀詩書”、各有專業,他們希望到基層後把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運用到工作中去,實實在在地體現自身價值。而到村任職後,往往是端茶遞水、接待客人、列印檔案、做會議記錄、整理資料等,在高校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完全脫節,這種用非所學的矛盾很容易讓他們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三是現實差異導致激情退燒。在走訪調查中,這批村官們均表示,不論當初選擇到村任職的動機如何,但當真正到農村以後,還是真心渴望在農村幹事創業、實現抱負。由於缺乏對農業、農村、農民足夠認識和有效準備,所學專業既不是區域經濟、農業經濟、農業技術,又缺乏豐富的社會與管理經驗,等等,所以當真正到農村後,才發現很難應對農民這樣一個鬆散的特殊經濟群體。滿心期待的“維新變法”,卻被現實粉碎,使他們顯得無奈而迷茫。

四是處世差異導致隨波逐流。“80後”大多敢說敢做,追求創意,積極上進,單純直爽,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當他們想去顛覆農村的舊思想舊習慣時,卻被人認為不知天高地厚;在工作上過多的較真卻導致非議;處事力求秉公而斷卻遭到排擠;成天跑腿忙碌結果功勞薄上記載的卻是他人的名字。他們張揚的個性在一次次的現實打擊中慢慢被磨滅,最終往往是希望改變農村,結果卻被農村所改變。

三、原因分析

一是成長背景較為特殊。“80”後是國家、家庭集中精力、財力精心哺育的一代,他們成長的20年,是中國經濟建設發展最快、社會結構轉型最為激烈、人們思想觀念最為解放、價值觀也最為多元化的20年。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他們特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他們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點,如自我為中心、吃不起苦、適應能力差、功利心理強、缺乏責任感、過於理想主義等。所以當理想與現實不符、面臨困難時,則很容易產生畏難、消極、抱怨情緒。

二是任職心態不夠正確。在對大學生村官當初為何選擇到村任職的原因進行調查時,60%表示到農村工作,是迫於就業壓力的無奈選擇,30%表示是受優惠政策的吸引,只有10%的村官是對農村懷有感情,想在基層成就一番事業。目前,有70%的大學生村官表示不願意繼續留在基層,希望通過考研、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內招聘方式儘快走出基層就業。基於這種任職心態,使部分村官雖人在農村,卻一直生活在農村表面,從而導致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三是管理機制尚未健全。一是教育體系不健全,缺乏統一規範、上下貫通、有政策和法律依據的體制機制,大學生到村後缺乏足夠的後續教育和培訓,導致在思想上、能力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二是管理、服務、保障機制不健全,在落實的深度、層次特別是後續發展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政策依據。經濟待遇低下、政治前途模糊、身份定位不夠明晰等一系列問題使這批渴望被關注的“80後”感覺遠離組織,看不到希望,從而導致思想滑坡。

三、對策與思考

一是教育引導,促其端正思想認識。一要加強對農村工作的宣傳教育,使這批“80”後正確全面了解農村工作的性質、內容、狀況,避免心理預期過高,造成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二要加強價值觀引導,使他們弄清楚當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鍍金,更不是把當村官作為“當官”的跳板,而是通過在農村的工作實踐,積累農村實際工作經驗和學會處理複雜問題的方法,為將來奠定紮實的工作基礎。三要加強工作定位的引導,使他們淡化“官”念,樹立“農”念,增強服務意識,甘心做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員、引導員。

二是關愛幫扶,促其適應基層環境。要集中力量對這批“80後”村官們實行全方位幫帶,形成縣、鎮、村三級培養管理格局,使其感受到組織的關心,在多方幫扶下儘快進入角色。作為組織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開通熱線電話、qq群和“大學生村官論壇”等方式與其建立聯繫,及時為他們提供政策諮詢、心理疏導、困難幫扶等服務;鄉鎮黨政領導可採取定期約談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傳授開展農村工作的方法,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縣直涉農部門負責人可以根據個體差異,實行因人培養、分類指導,使其掌握種植、養殖等方面的知識技能;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要積極引導他們一起參與村級事務,熟悉了解村情民意,促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基層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