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醫師工作總結

合理處置是指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做出最終決定。舉例來說,預後注定很差(ultimately fatal)的臨終患者(例如腫瘤晚期),了解家屬意願就非常重要。在主治醫師不在的情況下,總住院醫師應代表院方和家屬充分溝通,達成相互理解,有助於將潛在的糾紛消弭於無形。曾經在夜班時被呼去看一個晚期腫瘤的患者,該患者化療多次後腫瘤復發,全身情況極差,發生了醫院獲得性肺炎,呼吸頻率40次,非常痛苦。由於住院時間長,治療效果不明顯,家屬對我們頗有微詞,情緒比較激動,病房值班醫師無法與其交流。總住院醫師到病房後,先床旁看患者,獲得初步印象,詳細複習了所有病歷資料,最後與家屬溝通。首先告知患者目前情況不好,應先著眼於解決目前問題,然後分析患者目前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案,家屬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但治療意願仍很強烈,於是我決定將其轉到micu病房。雖然該患者預後肯定不好,但將其轉到監護病房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是滿足了家屬的治療願望,其次是轉移了矛盾的焦點,有助於避免潛在的糾紛。

綜合考慮各因素還包括要考慮所處的環境(地利)和醫療人員的能力(人和)。例如同樣進行心肺復甦搶救,在急診與普通病房相比,總住院醫師能夠得到的配合與支持力度是不同的,取得的效果也可能差別很大;同樣是擴容試驗,接受過危重病培訓的高年住院醫與低年住院醫或非內科專業的醫生相比,總住院醫師需要叮囑和關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總住院醫師在進行某些操作和處理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還要考慮所處的環境和其它醫護人員是否有能力配合和管理後續問題

擯棄“門戶之見”,與兄弟科室通力合作

最讓總住院醫師心煩的事情,莫過於其他科室要求你緊急會診一個並不緊急的患者。會診理由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說明天要做手術,或是上級醫師要求,或是值班醫師完全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的經驗是若工作時間允許,儘量不要拒絕其他科室的會診要求,若是實在忙不過來,也應婉言相告,切忌態度生硬。大家都是為了患者。

面對會診要求,首先要估計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以決定需要多快地前去會診。很多時候在電話里你並不能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尤其是其他科室醫師對於內科疾病又不甚熟悉時,僅憑對方敘述的病史做出判斷就存在很大風險,這時應親自去看。有次接到會診電話,是五官科的一位患者,既往糖尿病,住院期間發熱,抗生素療效不好。對方醫師說患者今天主訴腹痛,但腹部並沒有體徵。當即感到必須去看患者,結果等趕到病房時,患者已經淺昏迷,立即測血糖,高得測不出;急查電解質和血氣,結果血鈉158,血氣ph 7.12,hco3僅有11,是典型的酮症酸中毒,淺昏迷和腹痛都是酮症的表現。經過緊急處置後病情終於穩定,倘若只是在電話里泛泛地說些原則性意見,不來床旁看,後果恐怕就很難預測了。

會診時有些意見和建議並不都適合寫在會診單上,因此最好能和主管醫生當面溝通,這樣能更好地了解會診意圖並給出更有針對性的意見,也有助於減少反覆無效會診的次數。

會診意見代表著會診者的思路和專業素養,不應只用三言兩語敷衍,也不要寫一堆諸如“注意監測生命體徵”的籠統廢話。條理清楚、言簡意賅、結論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是好的會診記錄的特點。對於拿不準的會診,直接轉給專科會診醫師固然省事,但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最好能跟著專科醫師一起看或事後隨診,能學到不少“絕招”。對於會診過的病例最好建立自己的會診檔案、時常隨訪,並和其它總住院醫師分享和討論,有助於反思自己的處理是否得當,也利於大家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