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2024年10月總結

2.校訓解讀

針對孩子們自私、推脫、沒有團隊精神,嬌氣、爭搶、互相告狀、抱怨等問題,老師安排了校訓的背誦和講解,程老師專門花了一晚上給孩子們解讀14字校訓,引導大家思考: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們都想將來成為一個很優秀的、“厲害”的人,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是厲害的人呢?厲害的人應該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呢?通過校訓的解讀,孩子們明白了,如果能做到“仁、義、禮、智、信、忠、孝、誠、敬、恕、儉、勇、毅、和”這14個字,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人,受歡迎的人。程老師把校訓每個字的內涵和外延給孩子們進行了細化,要求每天在表格上記錄自己的具體行為是否符合14字校訓,監督自己去掉不良的習性,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3. 做事

做事除了行為調整,還可以培養思維和動手能力,因為只有理清做事的思路才能更有條理,更有效率地把事情做好。經學堂老師觀察及討論,孩子們在“細心、耐心、靜心、認真,動手能力”方面需要更多的提升。本月增加了做事的內容,借事練心。在這一個月,孩子們做的事情有:除草、翻地、種植韭菜、蘿蔔、香菜、澆水,剝花生、板栗,切西紅柿、木瓜,打掃衛生、整理衣櫃,洗鞋子等。

小哲媽媽在國慶節前後送來了韭菜苗和蘿蔔香菜種子,孩子們在黃老師的帶領下到菜地先除草、翻地,種植韭菜,播種,然後自己提水澆水。孩子們體驗到勞作的樂趣,懂得了種菜的順序:先除草翻地,然後挖坑,種菜,蓋土,最後澆水。小琳動手能力和雙手協調能力較強,看過幾遍之後就學會了,而且種得很好。

現在每天安排孩子們幫廚半小時,主要內容有剝花生和板栗、擇菜、洗菜、切菜,做饅頭。剝花生和板栗可以練習孩子們手指的靈活度,開始時小哲不會剝。小哲和小龍之前不敢用菜刀,現在都能獨立切西紅柿。小琳在家幫過廚,做過飯,所以做起事來得心應手。

從學堂開學的第一天起,就明確告訴孩子們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需要愛護它,並齊心合力讓它變得整潔明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衛生區域,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手把手的教導,孩子們漸漸形成了習慣,吃完飯,孩子們就會自覺地打掃自己的衛生區域,午睡前都會整理衣櫃。其中小翼最積極,有時還幫助別人打掃;小龍和小琳很自覺,每次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還幫助提醒別人;小哲很認真,但有時需要同學的提醒才打掃衛生。上次爬山回來後孩子們學會了洗鞋子。小哲和小龍學得最認真,洗得最乾淨。

學堂的原則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幫助別人”,無論是洗澡、盛飯,還是疊被、洗衣服,孩子們現在都做得較好。希望家長在家裡也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如果嫌麻煩或者是出於“更好的照顧孩子”去代勞了此類事情,家長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削弱了孩子的能力。《與神對話》說:(作為父母,)你的職責是讓他們學會獨立,儘可能迅速和徹底地教會他們如何在沒有你的情況下生活。因為只要他們需要你才能活下去,你對他們的寵愛便是假的。唯有他們意識到你是多餘的時候,你對他們的寵愛便是真的。

4. 財商及情商教育

每周外出買水果時,老師會發給每個孩子20元的零花錢,由他自行支配和使用,也由他自己完成整個交易的過程。老師只做旁邊觀察及少數必要的提醒,不干涉也不評判。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建立對金錢的概念,以及如何分配和籌劃自己的花費,學會如何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水果。回來後稱量、計算並報賬,孩子們學習了使用彈簧盤秤稱量,懂得讀數。還學習了小數的加法,大家都學得比較快,但是對進位比較模糊。

每天下午孩子們吃自己買的水果,學會了計畫、分配和克制,目前沒有出現貪吃導致後來不夠吃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學會了交換、與人分享和幫助他人。

5. 下棋與拼積木(思維訓練和心理調整)

下棋沒有專門教學,小翼和小龍本來會下棋,所以讓其他孩子們在旁邊觀棋,學會擺棋和走子。現在孩子們都會一些了。小龍經常和小翼和老師下棋,屢敗屢戰,不害怕輸棋,真正能做到“輸贏不重要,努力最重要”。並且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學會不少策略。

小哲媽媽最近帶來了樂高積木,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拼出各種形狀和模型,很有成就感。但有時出現爭搶積木的情況,不過通過校訓的背誦和套用,孩子們自己已經能用校訓中的“恕”(胸懷寬廣,不計較,為他人著想)來解決問題了。

行為調整下一階段的計畫:

重點安排孩子們做事,個人衛生方面專門訓練洗澡、刷牙,疊衣服、被子,整理衣櫃,洗襪子和鞋子。訓練孩子們細心和耐心,並從小事中體驗勝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