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在各年段具體實施的探究》課題研究報告

因此我們思索,是不是在開展活動前,應該先要讓學生知道綜合實踐活動要做什麼,如何做。例如,要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學會設計活動方案;學會進行調查、進行訪談、進行實驗;學會處理收集回來的資料、撰寫活動總結或報告。實驗中,我們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討活動中學生的所有活動過程的錄像和學生匯報時的資料呈現給孩子們,讓學生們看看錄象中的學生是怎么樣生成課題,怎樣探討活動方案,怎樣利用課餘時間到菜市場、水果攤、新華書店、超市等地進行調查的實況錄像,以及他們採用了哪些形式進行匯報等一些形象生動的資料代替了教師枯燥無味的解說,讓學生先模仿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但是不是所有的綜合實踐活動都必須經歷四、五個活動階段?是不是所有的匯報都要逐個地介紹?我們又進行了新的摸索。我們把原來的活動課程的內容和綜合實踐的調查,採訪相結合,在低年級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動。如《品說桔紅糕》和《玩具總動員》這兩個活動都只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要研究的內容,並進行社會簡單的調查。第二個階段把調查的內容進行簡短的匯報,並當場在課堂上進行設計和製作。而在《漫話安平橋》的匯報課上,我們打破了常規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們離開座位,自由選擇想要了解的內容到其他小組去參閱收集到的資料,然後討論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穫,這樣就把自主性學習延伸到課堂。

同時,我們還發現在許多綜合實踐活動中,老師們容易偏重活動形式,忽略具體活動方法的指導;偏重學生活動方案,忽略教師指導方案等,學生的深度體驗不夠,個別存在著“形式化”的傾向。因此,我們認為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增強活動方法指導的有效性。於是我們結合某個活動主題的某個情景側重對學生滲透一、兩種活動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不斷地以內容為載體,進行系統、有趣、實效地活動方法指導,從而強化、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成長。如:在《多彩的服裝家園》主題生成課中,教師重點對學生進行制定和設計活動方案、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指導。在《走進南音》活動策劃課里,教師既放手讓學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當指導,讓學生生動形象地學會了問卷調查、上網查資料、採訪、宣傳等探究方法。在《網路“利”與“弊”知多少》的主題活動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怎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怎樣進行調查,怎樣做好活動的總結及寫好活動的結題報告

如今,綜合實踐活動在我校已經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常態課,課堂上老師們能輕鬆駕馭,活動中學生們能自主、順利、有序、深入地開展。

4、評價形式由教師的單向評價向各種形式相結合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促進本課程的開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環節。

剛開始實驗時,我們強調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激勵性的口頭評價或書面評價。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是否積極投入,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主動地與同學討論。還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產品如研究報告、模型作品、主題演講等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但是這樣的評價還是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是單向的評價。

第二個學期,我們開始在每個活動過程中引入評價表,評價表中有小組評、自評和教師評。小組評即小組長組織大家用舉手表決的辦法來評定;自評就是給機會給學生提出小組評自己評得不合適的地方;教師協調就是教師介入組織學生重新評,幫助學生公正的評價。在評價完成之後,充分考慮學生是否接受評價成果,給學生“申訴”的機會,這不僅體現了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更體現了評價是民主、平等的過程。

第二年,我們又採用了星級評價。通過觀察,關注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參與積極性等表現,並將其作為評價他們的標準,儘可能地抓住他們的閃光點,採用即時評價的方式,及時地獎勵各種激勵星。如:在小組中團結合作,就能得到一個“合作星”;在成果匯報時表現突出就能得到“匯報星”;在活動中積極動腦筋,想出了新方法新點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等,就能得到“智慧星”;在活動中能蒐集整理好資料,就能得到“資料星”……這樣讓每個孩子及時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激發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了便於學生蒐集在活動過程中所得的星星,及時地了解自己的表現,我們在學生的“成長記錄卡”上設計了一個“光榮榜”,讓學生把所得的各種星貼在上面,同時學生每得5顆星就可以換一件小禮品(一張表揚卡、一個成長記錄袋、一張活動照片、一本記錄本等),在學生中形成了你爭我奪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