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雖耆老,頗皆記憶。及東土克定,樂人悉反,問其逗留,果雲是梁人所教。今三調四舞,並皆有手,雖不能精熟,亦頗具雅聲。若令教習傳授,庶得流傳古樂。然後取其會歸,撮其指要,因循損益,更制嘉名,歌盛德於當今,傳雅正於來葉,豈不美歟。謹具錄三調四舞曲名,又制歌辭如別。其有聲曲流宕,不可以陳於殿庭者,亦悉附之於後。

書奏,別敕太常,取妥節度。於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鞸》、《鐸》、《巾》、《拂》四舞。先是太常所傳宗廟雅樂,歷數十年,唯作大呂,廢黃鐘。妥又深乖古意,乃奏請用黃鐘。詔下公卿議,從之。俄而子蔚為秘書郎。有罪當刑,上哀之,減死論。是後恩禮漸薄。六年,出為龍州刺史。時有負笈遊學者,妥皆為講說教授之。又為《刺史箴》,勒於州門外。在職三年,以疾請還,詔許之。復知學事。

時上方使蘇夔在太常參議鐘律,夔有所建議,朝士多從之。妥獨不同,每言夔之短。帝下其議,群臣多排妥。妥復上封事,指陳得失,大抵論時政損益,並指斥當世朋黨。於是蘇威及吏部尚書盧愷、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尋為國子祭酒,卒官。謚曰肅。

撰《周易講疏》三卷、《孝經義疏》二卷、《莊子義疏》四卷。與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文集十卷,並行於世。

於時學士之自江南來者,蕭該、包愷並知名。

蕭該,蘭陵人。梁鄱陽王恢之孫,少封攸侯。荊州平,與何妥同至長安。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並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開皇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與妥正定經史。然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該後撰《漢書》及《文選音義》,鹹為當時所貴。

包愷,字和樂,東海人。其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業。及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中,為國子助教。於是《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遠近聚徒教授者數千人。卒,門人起墳立碣焉。

房暉遠,字崇儒,恆山真定人也。世傳儒學。暉遠幼有志行,明《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緯。恆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千計。齊南陽王綽為定州刺史,聞其名,召為博士。周武帝平齊,搜訪儒俊,暉遠首應辟命,授國小下士。隋文帝受禪,遷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每稱為《五經》庫。吏部尚書韋世康薦之,遷太學博士。尋與沛公鄭譯修正樂章。後復為太常博士,未幾擢為國子博士。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者,並悉薦舉,將擢用之。既策問訖,博士不能時定臧否。祭酒元善怪問之,暉遠曰:"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祭酒因令暉遠考定之,暉遠攬筆便下,初無疑滯。或有不服者,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輒為始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所試四五百人,數日便決。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為不能測也。尋奉詔預修令式。文帝嘗謂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樂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曰:"臣聞'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於《雅》《頌》,不得言無。"帝大悅。仁壽中,卒官,朝廷嗟惜焉,賵賻甚厚,贈員外散騎常侍。

馬光,字榮伯,武安人也。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

隋開皇初,征山東義學之士,光與張仲讓、孔籠、竇仕榮、張買奴、劉祖仁等俱至,並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然皆鄙野無儀范,朝廷不之貴也。仕榮尋病死。仲讓未幾告歸鄉里,著書十卷,自云:"此書若奏,必為宰相。"又數言玄象事。州縣列上,竟坐誅。孔籠、張買奴、劉祖仁未幾亦被譴亡。唯光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