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十 十七國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昔者如來為諸天人於此七日說深妙法。傍有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去此不遠伽藍中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圓備,靈應時效。

一、傳聞六國

從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缽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即此雲林邑是也。次西南有閻摩那洲國。凡此六國,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風俗壤界,聲聞可知。

自三摩呾吒國西行九百餘里,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

○耽摩栗底國

耽摩栗底國周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濱近海垂,土地卑濕。稼穡時播,花果茂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人性剛勇,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眾千餘人。天祠五十餘所,異道雜居。國濱海隅,水際交會,奇珍異寶,多聚此國,故其國人大抵殷富。

城側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

自此西北行七百餘里,至羯羅拿蘇伐剌那國。(東印度境。)

○羯羅拿蘇伐剌那國

羯羅拿蘇伐剌那國周四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饒。土地下濕,稼穡時播。眾花滋茂,珍果繁植。氣序調暢,風俗淳和。好尚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十餘所,異道寔多。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也。

一、赤泥僧伽藍

大城側有絡多末知僧伽藍,(唐言赤泥。)庭宇顯敞,台閣崇峻。國中高才達學、聰明有聞者,鹹集其中,警誡相成,琢磨道德。

初,此國未信佛法時,南印度有一外道,腹錮銅鍱,首戴明炬,杖策高步,來入此城,振擊論鼓,求欲論議。或人問曰:“首腹何異?”曰:“吾學藝多能,恐腹拆裂。悲諸愚暗,所以持照。”時經旬日,人無問者,詢訪髦彥,莫有其人。王曰:“合境之內,豈無明哲?客難不酬,為國深恥。宜更營求,訪諸幽隱。”或曰:“大林中有異人,其自稱曰沙門,強學是務,今屏居幽寂,久矣於茲。非夫體法合德,何能若此者乎?”王聞之,躬往請焉。沙門對曰:“我南印度人也,客游止此,學業膚淺,恐黜所聞。敢承來旨,不復固辭,論議之負,請建伽藍,招集僧徒,光贊佛法。”王曰:“敬聞,不敢忘德。”沙門受請,往赴論場。外道於是誦其宗致,三萬餘言,其義遠,其文約,苞含名相,網羅視聽。沙門一聞究覽,詞義無謬,以數百言辯而釋之,因問宗致。外道辭窮理屈,杜口不酬。既折其名,負恥而退。王深敬德,建此伽藍,自時厥後,方弘法教。

伽藍側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無所建也,在昔如來於此七日說法開導。其側精舍,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有數窣堵波,並是如來說經法之處,無憂王之所建也。

從此西南行七百餘里,至烏荼國。(東印度境。)

○烏荼國

烏荼國周七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膏腴,谷稼茂盛。凡諸果實,頗大諸國,異草名花,難以稱述。氣序溫暑,風俗獷烈,人貌魁梧,容色厘黮。言辭風調,異中印度。好學不倦,多信佛法。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天祠五十所,異道雜居。諸窣堵波凡十餘所,並是如來說法之處,無憂王之所建也。

一、補澀波祇厘僧伽藍

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厘僧伽藍。其石窣諸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鹹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花蓋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

二、折利呾羅城

國東南境臨大海濱,有折利呾羅城,(唐言發行。)周二十餘里,入海商人、遠方旅客,往來中止之路也。其城堅峻,多諸奇寶。城外鱗次有五伽藍,台閣崇高,尊像工麗。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里,靜夜遙望,見彼國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離然,如明炬之懸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