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七 五國

○婆羅痆斯國

婆羅痆斯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臨殑伽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里。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寶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並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斷髮,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層台祠宇,雕石文木,茂林相蔭,清流交帶。鍮石天像量減百尺,威嚴肅然,懍懍如在。

大城東北婆羅痆河西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百餘尺。前建石柱,碧鮮若鏡,光潤凝流,其中常現如來影像。

一、鹿野伽藍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究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陛,磚作層龕,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殷勤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

其側不遠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見菩薩舍苦行,遂不侍衛,來至於此,而自習定。

其傍窣堵波,是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又三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

1.慈氏及護明受記窣堵波

三佛經行側有窣堵波,是梅呾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菩薩受成佛記處。昔者如來在王舍城鷲峰山告諸苾芻:“當來之世,此贍部洲土地平正,人壽八萬歲,有婆羅門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當舍家成正覺,廣為眾生三會說法。其濟度者,皆我遺法植福眾生也。其於三寶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導,證果解脫。三會說法之中,度我遺法之徒,然後乃化同緣善友。”是時慈氏菩薩聞佛此說,從座起,白佛言:“願我作彼慈氏世尊。”如來告曰:“如汝所言,當證此果。如上所說,皆汝教化之儀也。”

慈氏菩薩受記西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受記之處。賢劫中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現於世,轉妙法輪,開化含識,授護明菩薩曰:“是菩薩於當來世眾生壽命百歲之時,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菩薩受記南不遠,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蹟,長五十餘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積成,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髾發,靈相無隱,神鑒有徵。

於其垣內,聖跡寔多,諸精舍、窣堵波數百餘所,略舉二三,難用詳述。

2.三龍池及釋迦遺蹟

伽藍垣西有一清池,周二百餘步,如來嘗中盥浴。次西大池,周一百八十步,如來嘗中滌器。次北有池,周百五十步,如來嘗中浣衣。凡此三池,並有龍止。其水既深,其味又甘,澄淨皎潔,常無增減。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羅獸多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無懼。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雕鏤,諸淨信者每來供養。外道凶人輕蹈此石,池中龍王便興風雨。

3.象、鳥、鹿王本生故事

池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六牙象王,獵人利其牙也,詐服袈裟,彎弧伺捕,象王為敬袈裟,遂捩牙而授焉。

捩牙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愍世無禮,示為鳥身,與彼彌猴、白象於此相問,誰先見是尼拘律樹,各言事跡,遂編長幼,化漸遠近,人知上下,道俗歸依。

其側不遠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斷事之處。昔與此處大林之中,有兩群鹿,各五百餘。時此國王畋游原澤,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校獵中原,縱燎飛矢,凡我徒屬,命盡茲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寶命!”雌鹿嘆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曰:“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觀。王之聞也,以為不誠,門者白王,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來耶?”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嘆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於是悉放諸鹿,不復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鹿野之號,自此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