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七 五國



千子歸宗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經行舊跡,指告從曰:“昔吾於此歸宗見親。欲知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

六、重閣講堂及諸聖跡

述本生東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光明時燭,祈請或遂,是如來說《普門陁羅尼》等經重閣講堂余址也。

講堂側不遠有窣堵波,中有阿難半身舍利。去此不過有數百窣堵波,欲定其數,未有克知,是千獨覺入寂滅處。

吠舍厘城內外周隍,聖跡繁多,難以具舉。形勝故墟,魚鱗間峙,歲月驟改,炎涼亟移,林既摧殘,池亦枯涸,朽株余跡,其詳驗焉。

大城西北行五六十里,至大窣堵波,栗呫(昌葉反。)婆子(舊曰離車子,訛也。)別如來處。如來自吠舍厘城趣拘屍那國,諸栗呫婆子聞佛將入寂滅,相從號送。世尊既見哀慕,非言可諭,即以神力化作大河,崖岸深絕,波流迅急,諸栗呫婆子悲慟以止,如來留缽,作為追念。

七、故城及大天王本生故事

吠舍厘城西北減二百里,有故城,荒蕪歲久,居人曠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為諸菩薩、人、天大眾引說本生,修菩薩行,曾於此城為轉輪王,號曰摩訶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寶應,王四天下,睹衰變之相,體無常之理,冥懷高蹈,忘情大位,舍國出家,染衣修學。

八、七百賢聖結集

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百一十年,吠舍厘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陁住憍薩羅國,長老三菩伽住秣菟羅國,長老厘波多住韓若國,長老沙羅住吠舍厘國,長老富闍蘇彌羅住波羅梨弗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陁遣使告諸賢聖,皆可集吠舍厘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嘩!欽哉,念哉!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舍厘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懼承大德阿難指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彼大眾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毗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

九、濕吠多補羅伽藍

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九十里,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台輪煥,重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處。其側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陁國,北顧吠舍厘城,中途止息遺蹟之處。

十、阿難分身寂滅傳說

濕吠多補羅伽藍東南行三十餘里,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難陁分身與二國處。阿難陁者,如來之從父弟也,多聞總持,博物強識,佛去世後斷大迦葉任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陁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嘆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於是去摩揭陁國,趣吠舍厘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陁王聞阿難去,情深戀德,即嚴戎駕,疾馳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厘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賓士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斗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析,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弗栗恃國,(北人謂三伐恃國,北印度境。)

○弗栗恃國

弗栗恃國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拿,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大河東北有伽藍,僧徒寡少,學業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