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二

〔二一〕“上謁原陵”,通鑑卷四四云:“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會儀。乘輿拜神坐,退,坐東廂,侍衛官皆在神坐後,太官上食,太常奏樂,郡國上計吏以次前,當神軒占其郡谷價及民所疾苦。”“原陵”,光武帝葬此。

〔二二〕“其日降甘露”,書鈔卷六引“甘露降”一句,即出於此。

〔二三〕“長水校尉樊倏奏言”,此句至“講議五經同異”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今據增補。

書鈔卷一二僅引“會儒白虎觀”一句,唐類函卷二五引同。

〔二四〕“明帝封太后弟陰興子慶為鮦陽侯”,此句至“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五一亦引,今據增補。原脫“子慶” 二字,范曄後漢書陰興傳云:“永平元年詔曰:‘…… 其以汝南之鮦陽封興子慶為鮦陽侯,慶弟博為□強侯。 ’”袁宏後漢紀卷九云:“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故衛尉陰興子慶為鮦陽侯,博為隱強侯,楚王舅子許昌為龍舒侯。”今據校補。

〔二五〕“博”,原誤作“傅”,今據范曄後漢書陰興傳、袁宏後漢紀卷九校正。

〔二六〕“永平二年正月”,此句至 “登靈台”諸句原無,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永平二年正月,上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祀畢,登靈台。”又引云:“永平三年正月,上宗祀武皇帝於明堂,禮畢,升靈台。”“三年”乃“二年”之訛。又引云:“永平二年,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衣裳。”此段文字即據以上各處所引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屨以行事。禮畢,登靈台”。袁宏後漢紀卷九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始服冕、佩玉。禮畢,登靈台,觀雲物,大赦天下”。

〔二七〕“登靈台”,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春正月宗祀光武帝於明堂,禮畢,登靈台,遂使尚書令持節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以配五帝”云云。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明帝宗祀五帝於明堂,光武皇帝配之。”即系括引詔文大意。此二句不 便連綴於本書明帝紀中,姑置於注中。“
五帝”,范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五經通義云:“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炬,黑帝協光紀。”

〔二八〕“三月”,此句原作“永平二年二月”。“永平二年”四字,為避免與上文重出,今刪去。“二月”乃“三月”之訛,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有一處引作“三月”,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亦引作“三月”,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載:“三月,臨辟雍,初行大射禮。”通鑑卷四四同,今據改正。

〔二九〕“大”,此字原脫,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兩引皆有“
大”字,又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亦有“大”字,今據增補。

〔三0〕“詔曰”,此二字原無,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下文“元日”云云為明帝詔文,此當有“詔曰”二字。聚珍本已補入,今從之。

〔三一〕“十月元日”,此句至“祝噎在後”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於明帝詔 “令月元日”句下引東觀漢記注云:“十月元日。”書鈔卷六七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親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咽在後。”又引云:“ 明帝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輪。”又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云:“永明二年詔曰:‘十月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親袒割牲。 ’”“永明”乃“永平”之訛。此段文字 即綜合以上諸書所引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