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二

〔五一〕“四年”,此句至“以祈農事”諸句原無,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四年春二月辛亥,詔曰:‘朕親耕藉田,以祈農事。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煩勞群司,積精禱求。而比再得時雨,宿麥潤澤。其賜公卿半奉。有司勉遵時政,務平刑罰。’”此所引刪削頗多。

〔五二〕“藉田”,范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五經要義云:“天子藉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也。藉,蹈也。言親自蹈履于田而耕之。”

〔五三〕“趙王栩會鄴”,此句原誤作“徽趙王會鄴”。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鄴,與趙王栩會鄴”。此句下聚珍本有“常山”二字,系衍文。

〔五四〕“六年”,此句至“以備器用”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僅引 “永平六年,廬江太守獻寶鼎,出王雒山”三句,又引“明帝曰:‘太常其以初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四句。“初祭”乃“礿祭”之訛。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六年載: “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夏四月甲子,詔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惡氣。遭德則興,遷於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淪亡。祥瑞之降,以應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茲?易曰鼎象三公,豈公卿奉職得其理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

〔五五〕“易鼎足象三公”,通鑑卷四五胡三省註:“三公鼎足承君,故云然。此蓋易緯之辭。”按易鼎卦九四爻辭云:“鼎折足,覆公餗。”又繫辭下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此即括引易文大意,非出易緯。

〔五六〕“礿祭”,爾雅釋天云:“ 夏祭曰礿。”

〔五七〕“七年”,此句至“奉觴上壽”三句原無,御覽卷九八五引,今據增補。

〔五八〕“八年十月”,袁宏後漢記卷一0雲“八年冬十一月”,月份有誤。

〔五九〕“赦”,聚珍本作“詔”。

〔六0〕“尚書僕射持節詔三公”, “持”字原誤作“待”,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八年十月載:“丙子,臨辟雍,養三老、五更。禮畢,詔三公募郡國中都官死罪繫囚,減罪一等,勿笞,詣度遼將軍營,屯朔方、五原之邊縣,妻子自隨,便占著邊縣。父母同產欲相代者,悉聽之。

其大逆無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蠶室。亡命者令贖罪各有差。凡徙者,賜弓弩衣糧。”

〔六一〕“九年,詔為四姓小侯置學 ”,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六一三亦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九年載:“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張酺傳載:“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於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於御前。”通鑑卷四五明帝永平九年載:“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莫不受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立學於南宮,號四姓小侯。置五經師,搜選高能以授其業。”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以非列侯,故稱“小侯”。東漢會要卷一八“小侯”條注云:“顏氏家訓謂以小年獲封,故曰‘小侯’。”可備一說。

〔六二〕“十年閏月”,此年閏四月。聚珍本作“十年夏閏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