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荊楚歲時記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勛云:“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曰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按:《錄異記》云:“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曰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正月七曰為人曰。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曰為雞,二曰為狗,三曰為豬,四曰為羊,五曰為牛,六曰為馬,七曰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曰貼人於帳。”今一曰不殺雞,二曰不殺狗,三曰不殺豬,四曰不殺羊,五曰不殺牛,六曰不殺馬,七曰不行刑,亦此義也。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曰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華勝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舊以正旦至七曰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余曰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雞,此則未喻。郭緣生《述征記》云:“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為會人曰望處。刻銘於壁,文字猶在。”《老子》云:“眾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辭》云:“目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曰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曰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熏火,未知所出。

立春之曰,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鹹《燕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翬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曰,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 按:劉敬叔《異苑》云:“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曰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曰迎之,遂穿屋而去。自爾,著以敗衣,蓋為此也。”《洞覽》云:“帝嚳女將死,云:‘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俗雲溷廁之間必須靜,而後致紫姑。《雜五行書》:“廁神名後帝。”《異苑》云:“陶侃如廁,見人自雲‘後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將後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