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

尹元嘆道:“拙妻久已去世。兒名尹玉,現年十二,女名紅萸,現年十三。賢契既要相 見,好在多、林二兄都是令親,並非外人。”因大聲叫道:“紅萸女兒同尹玉都過來見見世 兄。”只聽外面答應,姐弟二人,登時進來。大家連忙立起。尹元引著二人,都見了禮。唐 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秀;尹紅萸眼含秋水,唇似塗朱,體度端莊,十分艷麗。 身上衣服雖然襤褸,舉止甚是大雅。二人見禮退出,大家仍舊歸坐。唐敖道:“門生當年見 世妹、世弟時,俱在年幼;今日都生得端莊福相,將來老師後福不小。”尹元道:“老夫年 已花甲。如今已做海外漁人,還講甚么後福!喜得他們還肯用心讀書,因此稍覺自慰。”庸 敖道:“近年讒臣參奏當日與徐、駱同謀之人,武后每每察訪,因事隔多年,並無實在劣跡 ,亦多置之不問。老師之事,大約久已消滅。據門生愚見,老師年高,此間舉目無親,在此 久居,終非良策,莫若急歸故鄉。不獨世弟趁此青年可以應試,就是兩位婚姻之事,故鄉親 友也易於湊合。”尹元道:“老夫因年紀日漸衰邁,未嘗不慮及此。奈現在衣食尚費張羅, 何能計及數萬里路費。況被害一事,據賢契之言,雖可消滅,究竟吉凶未卜,豈可冒昧鑽入 羅網。”唐敖道:“老師慎重固是。第久住在此,日與這些漁人為伍,所謂‘語言無味,面 目可憎’,兼之世妹、世弟俱在年輕,以老師之家教,固不在乎‘擇鄰’,但海外之大,何 處不可棲身,即如君子、大人等國,都是民風淳厚,禮義傳家,何必定居此?”尹元嘆道: “老夫豈願處此惡劣之地。左思右想,舍此無可為生,莫可如今幸遇賢契,快慰非常。倘蒙 垂念衰殘,替我籌一善地,脫此火坑,得免饑寒,老夫又豈甘為漁人。無如賢契亦在客中, 此時說來恐亦無用,惟望在意。他日歸來,路過此地,尚望上來—看。倘老夫別有不測,賢 契俯念師生之情,提攜孤兒弱女,同歸故鄉,不致飄流海外,就是賢契莫大之德了。” 唐敖聽罷,思忖多時,忽然想起廉家西席一事,因說道:“此時雖然有一安身之處,但 系西賓,老師可肯俯就?”尹元道:“離此多遠?是何地名?”唐敖把救廉錦楓之事告知, 因又說道:“現在其母極要兒女讀書,因無力延師,是以蹉跎。其家現有空房三間,去歲本 有西賓在彼設帳,以房租作為修金;今歲西賓另就他席,廉家尚未延師。莫若門生寫一信去 ,老師就在他家處館,再招幾個蒙童,又有世妹作些針黹,大約足可餬口。惟恐別有缺乏, 門生再備百金,老師帶去,以備不虞。日後門生如果回來,自然要到水仙村,彼時再議同回 故鄉,也是一舉兩便。”尹元聽了,不覺大悅道:“倘得如此,老夫以漁人忽升西賓之尊, 不獨免了風霜勞苦;兼且兒女亦可專心讀書,將來回鄉亦便;又得賢契慨贈,得免饑寒。如 此成全,求之師生中實為罕有!第恨老夫業已衰邁,只好來世再為圖報了。”

唐敖道:“老師言重!門生如何禁當得起!剛才門生偶然想起廉錦楓入海行孝—事,自 古少有。兼之品貌端正,舉筆成文,可謂才、德、貌三全。門生本欲聘為兒婦,適因他們姐 弟同世妹、世弟比較,不獨年貌相當,而且門第相對,真是絕好兩對良姻。門生意欲作伐, 成此好事。就是老師在彼,彼此都有照應,門生也好放心。老師意下如何?”尹元道:“如 此孝女佳兒,得能一為兒婦,一為東床,仍有何言!奈老夫現在境界如此,彼處焉肯俯就? 只怕有負賢契這番美意。”唐敖道:“老師如攜門生信去,此事斷無不諧。就只事成後,世 妹、世弟做了晚親,門生未免叨長,這卻於理不順。”尹元道:“這有何妨。但只何以賢契 信去此事就能必成?”唐敖就把良氏囑託兒女婚姻之事告訴一遍。尹元不覺喜道:“當日既 有此話,賢契如有信去,此事必有八九。第如此孝女,賢契不替令郎納采,今反舍已從人, 教老夫心中如何能安!”唐敖道:“門生犬子定婚尚可從緩。且此女之外,還有一個孝女, 亦可與犬子聯姻。將來尚望老師留意。”於是就把東口山遇見駱紅蕖打虎認為義女之事,說 了一遍。尹元道:“東口山既在君子國境內,將來到了廉家,略為消停,老夫必當至彼,以 成這段良姻。況駱年伯當日與我同朝,最為相契,此事一說必成。賢契只管放心!”唐敖道 :“倘蒙老師作伐,門生感激不淺!此時諸事既已酌定,門生就此回船,把書信寫來,以便 老師作速起身,恐廉家一時請了西賓,未免又有許多不便。”尹元連連點頭。唐敖即同多、 林二人告辭回船,把信寫好。帶了兩封銀子,又取幾件衣服上來,送交尹元。師生灑淚而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