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一面分付內侍官,傳一道旨意,著地方官乾貢院橋孫婆店中,取錦里秀才俞良火速回奏。內侍傳將出去,只說太上聖旨,要喚俞良,卻不曾敘出緣由明白。地方官心下也只糊塗,當下奉旨飛馬到貢院橋孫婆店前,左右的一索摳住孫婆。因走得氣急,口中連喚“俞良,俞良!”孫婆只道被俞良所告,驚得面如土色。雙膝跪下,只是磕頭。差官道:“那婆子莫忙。官里要西川秀才俞良,在你店中也不在?”孫婆方敢回言道:“告恩官,有卻有個俞秀才在此安下,只是今日清早起身回家鄉去了。家中兒子送去,兀自未回。臨行之時,又寫一首詞在壁上。官人如不信,下馬來看便見。”差官聽說,入店中看時,見壁上真箇有隻詞,墨跡尚然新鮮,詞名也是《鵲橋仙》,道是:
杏花紅雨,梨花白雪,羞對短亭長路。
東君也解數歸程,遍地落花飛絮。
胸中萬卷,筆頭千古,方信儒冠多誤。
青霄有路不須忙,便著輛草鞋歸去。
元來那俞良隔夜醉了,由那孫婆罵了一夜。到得五更,孫婆怕他又下去,教兒子小二清早起來,押送他出門。俞良臨去,就壁上寫了這隻詞。孫小二送去,兀自未回。差官見了此詞,便教左右抄了,飛身上馬。另將一匹空馬,也教孫婆騎坐,一直望北趕去。路上正迎見孫小二。差官教放了孫婆,將孫小二摳住,問俞良安在。孫小二戰戰兢兢道:“俞秀才為盤纏缺少,躊躕不進,見在北關門邊湯糰鋪里坐。”當下就帶孫小二做眼,飛馬趕到北關門下。只見俞良立在那灶邊,手裡拿著一碗湯糰正吃哩,被使命叫一聲:“俞良聽聖旨。”唬得俞良大驚,連忙放下碗,走出門跪下。使命口宣上皇聖旨:“教俞良到德壽宮見駕。”俞良不知分曉,一時被眾人簇擁上馬,迤邐直到德壽宮。各人下馬。且於侍班閣子內,聽候傳宣。地方官先在宮門外叩頭復命:“俞良秀才取到了。”上皇傳旨,教俞良借紫入內。俞良穿了紫衣軟帶,紗帽皂靴,到得金階之下,拜舞起居已畢。上皇傳旨,問俞良:“豐樂樓上所寫《鵲橋仙》詞,是卿所作?”俞良奏道:“是臣醉中之筆,不想驚動聖目。”上皇道:“卿有如此才,不遠千里而來,應舉不中,是主司之過也。卿莫有怨望之心?”俞良奏道:“窮達皆天,臣豈敢怨!”上皇曰:“以卿大才,豈不堪任一方之寄?朕今賜卿衣紫,說與皇帝,封卿大官,卿意若何?”俞良叩頭拜謝曰:“臣有何德能,敢膺聖眷如此!”上皇曰:“卿當於朕前,或詩或詞,可做一首,勝如使命所抄店中壁上之作。”俞良奏乞題目。上皇曰:“便只指卿今日遭遇朕躬為題。”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
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里到錢塘。
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難當,寶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
敕賜紫袍歸故里,衣錦還鄉。
上皇看了,龍顏大喜,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志。”當下御筆親書六句:
錦里俞良,妙有詞章。
高才不遇,落魄堪傷。
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分付內侍官,將這道旨意,送與皇帝,就引俞良去見駕。孝宗見了上皇聖旨,因數日前為南劍大守李直一事,險些兒觸了大上之怒,今番怎敢遲慢?想俞良是錦里秀才,如今聖旨批賜衣錦還鄉,若用他別處地方為官,又恐拂了太上的聖意。即刻批旨:“俞良可授成都府大守,加賜白金千兩,以為路費。”次日,俞良紫袍金帶,當殿謝恩已畢,又往德壽官,謝了上皇。將御賜銀兩備辦鞍馬僕從之類,又將百金酬謝孫婆。前呼後擁,榮歸故里,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