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一 志第三十二



宣宗南遷,興定元年,制中都、西京等路,策論進士及武舉人權於南京、東平、婆速、上京四處府試。五年,上賜進士斡勒業德等二十八人及第。上覽程文,怪其數少,以問宰臣,對曰:“大定製隨處設學,諸謀克貢三人或二人為生員,贍以錢米。至泰和中,人例授地六十畝。所給既優,故學者多。今京師雖存府學,而月給通寶五十貫而已。若於諸路總管府、及有軍戶處置學養之,庶可加益。京師府學已設六十人,乞更增四十人。中京、亳州、京兆府並置學官於總府,以謀克內不隸軍籍者為學生,人畀地四十畝。漢學生在京者亦乞同此,余州府仍舊制。”上從之。

凡會試之數,大定二十五年,詞賦進士不得過五百人。二十八年,以不限人數,遂至五百八十六人。章宗令合格則取,故承安二年至九百二十五人。時以復加四舉終場者,數太濫,遂命取不得過六百人。泰和二年,上命定會試諸科取人之數,司空襄言:“試詞賦、經義者多,可五取一。策論絕少,可四取一。恩榜本以優老於場屋者。四舉受恩則太優,限以年則礙異材。可五舉則授恩。”平章徒單鎰等言:“大定二十五年至明昌初,率三四人取一。”平章張汝霖亦言:“五人取一,府試百人中才得五耳。”遂定製,策論三人取一,詞賦、經義五人取一,五舉終場年四十五以上、四舉終場年五十以上者受恩。

凡考試官,大定間,府試六處,各差詞賦試官三員,策論試官二員。明昌初,增為九處,路各差九員,大興府則十一員。承安四年,又增太原為十處。有司請省之,遂定策論進士女直經童千人以上差四員,五百人以上三員,不及五百二員。各以職官高者一人為考試官,余為同考試官。詞賦進士與律科舉人共及三千以上五員,二千四員,不及二千三員。經義進士及經童舉人千人四員,五百以上三員,百人以上二員,不及百人以詞賦考官兼之。後又定製,策論試官,上京、鹹平、東平各三員,北京、西京、益都各二員。律科,監試官一員,試律官二員,隸詞賦考試院。經童,試官一員,隸經義考試院,與會試同。其彌封並謄錄官、檢搜懷挾官、自余修治試院、監押門官,並如會試之制。大定二十年,上以往歲多以遠地官考試不便,遂命差近者。

凡會試,知貢舉官、同知貢舉官,詞賦則舊十員,承安五年為七員。經義則六員,承安五年省為四員。詮讀官二員。泰和三年,上以彌封官渫語於舉人,敕自今女直司則用右選漢人封,漢人司則以女直司封。宣宗貞祐三年,以會試賦題已曾出,而有犯格中選者,復以考官多取所親,不怒其不公,命究治之。

凡御試,讀卷官,策論、詞賦進士各七員,經義五員,余職事官各二員。制舉宏詞共三員。泰和七年,禮部尚書張行簡言:“舊例,讀卷官不避親,至有親人,或有不敢定其去留,或力加營護,而為同列所疑。若讀卷官不用與進士有親者,則讀卷之際得平心商確。”上遂命臨期多擬,其有親者汰之。

凡府試策論進士,大定二十年定以中都、上京、鹹平、東平四處。至明昌元年,添北京、西京、益都為七處,兼試女直經童。凡上京、合懶、速頻、胡里改、蒲與、東北招討司等路者,則赴會寧府試。鹹平、隆州、婆速、東京、蓋州、懿州者,則赴鹹平府試。中都、河北東西路者,則赴大興府試。西京並西南、西北二招討司者,則赴大同府試。北京、臨潢、宗州、興州、全州者,則赴大定府試。山東西、大名、南京者,則赴東平府試。山東東路則試於益都。凡詞賦、經義進士及律科、經童府試之處,大定間,大興、大定、大同、開封、東平、京兆凡六處。明昌初,增遼陽,平陽,益都為九處。承安四年復增太原為十。中都、河北則試於大興府,上京、東京、鹹平府等路則試於遼陽府,余各試於其境。

凡鄉試之期,以三月二十日。府試之期,若策論進士則以八月二十日試策,間三日試詩。詞賦進士則以二十五日試賦及詩,又間三日試策論。經義進士又間詞賦後三日試經義,又三日試策。次律科,次經童,每場皆間三日試之。會試,則策論進士以正月二十日試策,皆以次間三日,同前。御試,則以三月二十日策論進士試策,二十三日試詩論,二十五日詞賦進士試賦詩論,而經義進士亦以是日試經義,二十七日乃試策論。若試日遇雨雪,則候晴日。御試唱名後,試策則稟奏,宏詞則作二日程試。舊制,試女直進士在再試漢進士後。大定二十九年以復設經義科,更定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