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十七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論衡·龍虛》 孔子曰:"游者可為網,飛者可為矰。至於龍也,吾不知,其乘風雲上升。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

《論衡·知實》 孔子曰:"游者可為綸,走者可為矰。至於龍,吾不知,乘雲風上升。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莊子·外篇·至樂》 顏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於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且汝獨不聞邪?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蠙、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彼惟人言之惡聞,奚以夫譊々為乎?《鹹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於實,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莊子·外篇·達生》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莊子·外篇·山木》 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渼渼,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莊子·外篇·山木》 孔子問子桑虖曰:"吾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子桑虖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益於前,其愛益加進。

《莊子·外篇·田子方》 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至於齊,反舍於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見客,入而嘆。明日見客,又入而嘆。其仆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嘆,何邪?"曰:"吾固告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嘆也。"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