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十三章


今崇禎已死,明朝已亡,我國之真正強敵是滿洲,吳三桂縱然抗命,實系無依遊魂,
對我朝不過是癬疥之疾耳!”
“既然吳三桂已經差人向滿洲借兵,我們不待滿洲兵南犯,先出兵打敗吳三桂,
回頭來迎戰東虜,不使他們攜手對我,豈不可以?”
“不可,此是下策。臣昨日已言:敵我相較,兵力相差不遠。陛下去,陛下不
利;三桂來,三桂不利。倘若東虜南犯,則勝敗之數,更難逆料,望陛下千萬三思!”

李自成因宋獻策的直言刺耳,到底他已是皇上之尊,不覺怫然不悅,停了片刻,
問道:
“倘依照你的妙計,焚毀吳三桂泊在姜女廟海邊糧船,吳三桂還能是我們的勁
敵么?”
“焚燒吳三桂的海邊糧船,雖是一條好計,但未必就能焚燒成功。”
“何故不能?”
“正如孫子所云:‘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我所能探到的吳
三桂糧船停泊之處,確在姜女廟海邊,但天下事時時在變,要從世事瞬息變化上估
計形勢,兵法才能活用。就以吳三桂的幾百艘糧船來說,據臣詳細詢問,始知起初
泊在姜女墳附近的止錨灣,以避狂風。後因滿洲兵跟蹤而來,占領寧遠與中、前所
等地,吳三桂的糧船只得趕快拔錨,繞過姜女墳向南,改泊姜女廟海灘。十日之後,
安知糧船不移到別處?比如說,吳三桂因戰事迫近,命糧船改泊在老龍頭和海神廟
海邊,我欲焚毀彼之糧船,不可得矣。再如,倘若吳三桂幕中有人,事先向九門口
增強守備,憑著天險截殺我方奇兵,我方就不能越出長城一步。還有別的種種變化,
非可預料。所以臣以為用兵重在全盤謀劃,知彼知己,不在某一妙計。這全盤謀劃
就是古人所說的‘廟算’。陛下天縱英明,熟讀兵法,且有十餘年統兵打仗閱歷,
在智謀上勝臣百倍。然懸軍遠征之事,卻未見其可。微臣反覆苦思,倘不盡言直諫,
是對陛下不忠;倘因直諫獲罪,只要利於國家,亦所甘心。陛下!今日召集諸將,
罷東征之命,準備迎戰真正強敵,實為上策!”
“吳三桂借他的一封家書,向孤挑戰,倘不討伐,必成大渦。捷軒已傳令三軍
出證,軍令如山。倘若臨時變計,必會動搖軍心,惹吳三桂對我輕視。他反而有恃
無恐,在山海衛鼓舞士氣,很快打出來‘討賊復國’旗號。這道理是明擺著的,你
不明白?”
“臣何嘗不知?但是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望陛下從大處著眼,對吳
三桂示以寬宏大量,以全力對付滿洲,方不誤‘廟算’決策!”
李自成神色嚴厲地說:“‘廟算’已經定了,東征之計不能更改,你不用說下
去了!”
宋獻策十分震驚,不敢再諫,只得叩頭起身,重新坐下。在這次召對之前,他
原來已經放棄了苦諫東征之失,只打算提出一些受挫時如何補救的建議,只因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