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 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 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鎖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 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 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 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 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 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 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 故達。”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 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 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 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 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 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 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 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導 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 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 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