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桊。”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 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 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 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 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 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 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 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屍,則誰敬?’彼將曰 ‘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 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 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 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 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 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 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 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 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 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 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 足同也。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 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 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 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 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 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