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 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 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 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 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 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 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 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 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 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 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 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 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 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 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 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 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 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 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 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 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 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 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 以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