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遷安化知縣。大姓易氏保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擊之,召履計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當來。不來,誅未晚。”良從之,易氏果至。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於農。請籍其願為兵者,不願,可勿強。”遷濰州知州。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履與民計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輸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陝西,他縣民多破家,濰民獨完。會改州為縣,召履還,濰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歸。

是時河內丞廖欽並以廉能稱。居八年,調吳江,後坐事謫戍。久之,以老病放歸。道河內,河內民競持羊酒為壽,且遺之縑,須臾裒數百匹。欽固辭不得,一夕遁去。

他若興化丞周舟以績最,特擢吏部主事。民爭乞留,乃遣還之。歸安丞高彬、曹縣主簿劉郁、衡山主簿紀惟正、霑化典史杜濩皆坐事,以部民乞宥,復其官,而惟正立擢陝西參議。其後州縣之佐貳知名者,在仁、宣時則易州判官張友聞、壽州判官許敏、許州判官王通、靈璧丞田誠、安平丞耿福緣、嘉定丞戴肅、大名丞賀禎、昌邑主簿劉整、襄垣主簿喬育、貴池典史黃金蘭、深澤典史高聞;英、景時則養利判官汪浩、泰州判官王思旻、上海丞張禎、吳江丞王懋本、歷城丞熊觀、黔陽主簿古初、雲南南安州琅井巡檢李保。或超遷,或遷任,皆因部民請雲。

高斗南,字拱極,陝西徽州人。貌魁梧,語音若鍾。洪武中,由薦舉授四川定遠知縣。才識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與知府永州余彥誠,知縣齊東鄭敏、儀真康彥民、岳池王佐、安肅范志遠、當塗孟廉及丞懷寧蘇億、休寧甘鏞、當塗趙森並坐事,先後被征。其耆民奔走闕下,具列善政以聞。太祖嘉之,賜襲衣寶鈔遣還,並賜耆民道路費。諸人既還任,政績益著。尋舉天下廉吏數人,斗南與焉,列其名於《彰善榜》、《聖政記》以示勸。九載績最,擢雲南新興知州,新興人愛之不異定遠。居數年,以衰老乞歸,薦子吏科給事中恂自代,成祖許之。年七十而卒。

恂,字士信,博學能詩文。官新興,從大軍征交址,有協贊功。師鏇,卒於官。

彥誠,德興人。初知安陸州,以徵稅愆期,當就逮,其父老伏闕乞留。太祖賜宴嘉賞,遣還,父老亦預宴。久之,擢知永州府,終河東鹽運使。

敏,常坐事被逮,部民數千人守闕下求宥。帝宴勞,復其官,賜鈔百錠,衣三襲。居數年,考滿入朝。部民復走京師,乞再任,帝從其請。及是,再獲宥。

彥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先知青田,調儀真,後歷巴陵、天台,並著名績。永樂初罷歸。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縣民二百餘人言彥民廉公有為,乞還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聞,宣宗嘆曰:“彥民去天台二十餘年,民猶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為江寧縣丞。

億、廉、森三人既釋還,明年復以事當逮。縣民又走闕下頌其廉勤,帝亦釋之。

時太祖操重典繩群下,守令坐小過輒逮系。聞其賢,鏇遣還,且加賞賚,有因以超擢者。二十九年,知縣靈璧周榮、宜春沈昌、昌樂於子仁,丞新化葉宗並坐事逮訊,部民為叩閽。太祖喜,立擢四人為知府,榮河南,昌南安,子仁登州,宗黃州。由是長吏競勸,一時多循良之績焉。

榮,字國華,蓬萊人。初為靈璧丞,坐累逮下刑部,耆老群赴輦下稱其賢。帝賜鈔八十錠,綺羅衣各一襲。禮部宴榮及耆老而還之。無何,擢榮靈璧知縣。及知河南,亦有聲。後建言稱旨,擢河南左布政使。

史誠祖,解州人。洪武末,詣闕陳鹽法利弊。太祖納之,授汶上知縣,為治廉平寬簡。永樂七年,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郡縣長吏賢否,還言誠祖治第一。賜璽書勞之曰:“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統御天下,夙夜求賢,共圖治理。往往下詢民間,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實鮮。爾敦厚老成,恪共乃職;持身勵志,一於廉公。平賦均徭,政清訟簡,民心悅戴,境內稱安。方古良吏,亦復何讓。特擢爾濟寧知州,仍視汶上縣事。其益共乃職,慎終如始,以永嘉譽,欽哉。”並賜內醞一尊,織金紗衣一襲,鈔千貫。御史又言貪吏虐民無若易州同知張騰,遂征下獄。誠祖既得旌,益勤於治。土田增闢,戶口繁滋,益編戶十四里。成祖過汶上,欲徙其民數百家於膠州,誠祖奏免之。屢當遷職,輒為民奏留。閱二十九年,竟卒於任。士民哀號,留葬城南,歲時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