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劉伯吉知碭山,以親喪去。服除,碭山民守闕下,求再任。吏部言新令已在碭山二年矣。帝曰:“新者勝舊,則民不復思。今久而又思,其賢於新者可知矣。”遂易之。

孔公朝,永樂時知寧陽,坐與同僚飲酒忿爭,並遣戍。部民屢叩閽乞還,皆不許。宣德二年詔求賢,有以公朝薦者,寧陽人聞之,又相率叩閽乞公朝。帝顧尚書蹇義曰:“公朝去寧陽已二十餘載,民奏乞不已,此非良吏耶?可即與之。”

郭完知會寧,為奸人所訐被逮。里老伏闕訟冤乞還,帝亦許之。

徐士宗知貴溪,宣德六年三考俱最。民詣闕乞留,詔增二秩還任。

郭南知常熟,正統十二年以老致仕。父老乞還任,英宗許之。

張璟知平山,秩滿,士民乞留,英宗命進秩復任。景泰初,母憂去。復從士民請,奪情視事。

徐榮知藁城,親喪去官。服闋,部民乞罷新令而還榮,英宗如其請。景泰初,秩滿。復徇民請,留之。

何澄知安福,被劾。民詣闕乞留,英宗命還任。乃築寅陂,浚渠道,復密湖之舊,大興水利。秩滿當遷,侍講劉球為民代請,帝復留之。

田玉知桐鄉,丁艱去。英宗以部民及巡撫周忱請,還其任。

其他若內丘馬旭、桐廬楊信、北流李禧、洋縣王黼、保全張庸、獲鹿吳韞、扶風宋端,皆當宣宗之世,以九載奏最。為民乞留,即加秩留任者也。時帝方重循良,而吏部尚書蹇義尤慎擇守令,考察明恕。沿及英宗,吏治淳厚,部民奏留率報可。然其間亦有作奸者。永寧稅課大使劉迪刲羊置酒,邀耆老請留。宣宗怒,下之吏。漢中同知王聚亦張宴求屬吏保奏為知府。事聞,宣宗並屬吏罪之。自後,部民奏留,率下所司核實雲。

張宗璉,字重器,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錄囚廣東。仁宗即位,擢左中允。會詔朝臣舉所知,禮部郎中況鍾以宗璉名上。帝問少傅楊士奇曰:“人皆舉外吏,鍾舉京官,何也?”對曰:“宗璉賢,臣與侍讀學士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鍾所先耳。”帝喜,曰:“鍾能知宗璉,亦賢矣。”由是知鍾,而擢宗璉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詔遣吏部侍郎黃宗載等十五人出厘各省軍籍,宗璉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謫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軍籍,檄宗璉自隨。立受黠軍詞,多逮平民實伍,宗璉數爭之。立怒,宗璉輒臥地乞杖,曰“請代百姓死”,免株累甚眾。初,宗璉使廣東,務廉恕。至是見立暴橫,心積不平,疽廢背卒。常州民白衣送喪者千餘人,為建祠君山。宗璉蒞郡,不攜妻子,病亟召醫,室無燈燭。童子從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璉立卻之,其清峻如此。

李驥,字尚德,郯城人。舉洪武二十六年鄉試。入國學,居三年,授戶科給事中。時關市譏商旅,發及囊篋,驥奏止之。尋坐事免。建文時,薦起新鄉知縣,招流亡,給以農具,復業者數千人。內艱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數四,不許。永樂初,服闋,改知東安。事有病民,輒奏於朝,罷免之。有嫠婦子齧死,訴於驥。驥禱城隍神,深自咎責。明旦,狼死於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薦,擢刑部郎中。奏陳十餘事,多見採納。坐累,謫役保全。

洪熙時,有詔求賢,薦為御史。陳經國利民十事,仁宗嘉納。宣德五年巡視倉場,軍高祥盜倉粟,驥執而鞫之。祥父妾言,祥與張貴等同盜,驥受貴等賄故獨罪祥。刑部侍郎施禮遂論驥死。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盜,安肯納賄!”命偕都察院再訊,驥果枉。帝乃切責禮,而復驥官。其年十一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郡守,奉敕以行。驥授河南知府,肇慶則給事中王瑩〗,瓊州則戶部郎中徐鑒,汀州則禮部員外郎許敬軒,寧波則刑部主事鄭珞,撫州則大理寺正王升,後皆以政績著。

河南境多盜,驥為設火甲,一戶被盜,一甲償之。犯者,大署其門曰盜賊之家。又為《勸教文》,振木鐸以徇之。自是人鹹改行,道不拾遺。郡有伊王府,王數請囑,不從。中官及校卒虐民,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後期,執而桎梏之,次日乃釋。驥奏聞,帝怒,貽書讓王,府中承奉、長史、典儀悉逮置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