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時有東陽龔孟舒者,亦通《毛詩》,善談名理。仕梁位尋陽郡丞。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師事焉。天嘉中,位太中大夫。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幼孤,而修立好學。陳天嘉初,除衡陽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請崇建儒宮,帝優詔答之。又表改定樂章,詔使制三朝樂歌詞八首,合二十曲,行之樂府。後為國子博士,領羽林監。敕修五禮,掌策文謚議等事。太建中,位光祿卿,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卒。不害通經術,善屬文,雖博綜經典,而家無捲軸。每制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子志道,字崇基,少知名,位安東新蔡王記室參軍。陳亡,入隋,卒。

王元規,字正范,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實,齊晉安郡守。父瑋,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欲妻以女。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因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昏非類?"母感其言而止。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並姑侄入船,元規自執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俱獲全,時人稱其至行。

少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仕梁位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陳天嘉中,為鎮東鄱陽王府記室參軍,領國子助教。後主在東宮,引為學士,就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國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嘗因入宮,適會元規將講,乃啟請執經,時論榮之。俄除尚書祠部郎。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元規引證通析,無復疑滯。每國家議吉凶大禮,常參預焉。後為南平王府限內參軍。王為江州,元規隨府之鎮,四方學徒,不遠千里來請道者,常數十百人。陳亡,入隋。卒於秦王府東閣祭酒。元規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子大業,聰敏知名。

時有吳郡陸慶,少好學,遍通《五經》,尤明《春秋左氏傳》,節操甚高。仕梁為婁令。陳天嘉初,征為通直散騎侍郎,不就。永陽王為吳郡太守,聞其名,欲與相見,慶辭以疾。時宗人陸榮為郡五官掾,慶嘗詣焉。王乃微服往榮宅,穿壁以觀之。王謂榮曰:"觀陸慶風神凝峻,殆不可測,嚴君平、鄭子真何以尚茲?"鄱陽、晉安王俱以記室征,不就。乃築室屏居,以禪誦為事,由是傳經受業者蓋鮮焉。

論曰:語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鄒纓齊紫,且以移俗,況祿在其中,可無尚歟?當天監之際,時主方崇儒業,如崔、嚴、何、伏之徒,前後互見升寵,於時四方學者,靡然向風,斯亦曩時之盛也。自梁迄陳,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古人稱上德若風,下應猶草,美矣,豈斯之謂也!

《南史》 唐·李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