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雜篇第二十六外物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釋文:“李云:‘元公也。'案:宋元公名佐,平公之子。阿門,司馬云:‘阿,屋曲簷也。'”曰:“予自宰路之淵,李云:“淵,名龜所居。 ”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俞云:“史記龜筴傳作豫且。”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餘且會朝。”明日,餘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蔔之,曰:“殺龜以卜,吉。”蔔詞。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每占必鑽龜,凡七十二次皆驗。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知同智,下同。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蘇輿云:“言一物之智,不敵萬人之謀,山木篇‘賢則謀,不肖則欺',言賢則為人所謀,與此謀義同。”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姚云:“網之害大於鵜鶘,人之用小智者,猶魚之不知畏網也。”去小知而大知明,郭云:“小知自私,大知任物。”去善而自善矣。”成云:“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釋文:“石,本又作碩。”案:“石”“碩”古字通用。宣云:“無知者有自然之能也。”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釋文:“廁音側。墊,下也,掘也。致,至也,本亦作至。”案:言地廣大無用者多,然使側足之外,掘之至於黃泉,則有用者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有能自適者,何所不自適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人而不能自適,何所得自適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浮游隱遁,決絕棄世。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真智大德之所任,殆不如此。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火馳,猶後世言火速、火急也。雖遇覆墜,猶疾馳而不返顧,此果於用世者。蘇輿云:“ 火馳,亦見天地篇。”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時之適然。易世而無以相賤。世代變易,二者相等。故曰:至人不留行焉。至人於此,絕無流滯。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豨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且以淳古之風,視今之世,夫孰能不動於中!波,動也。 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與世同遊而不僻處,與流〔一〕遁、決絕者異。順人而不失己。與覆墜、火馳者異。彼教不學,承意不彼。彼尊古卑今之教,我固不必學之,亦承其意而不必與彼分別也。

〔一〕“流”原作“游”,據正文改。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成云:“顫,辛臭之事也。”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下知音智。徹,通也。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道乃人所共由,不欲壅滯,壅滯則必至哽塞,哽塞而不止,則妄行而相騰踐矣。郭云:“跈,騰踐也。”跈則眾害生。郭云:“生,起也。”物之有知者恃息,宣云:“息所以通一身之氣。”其不殷,非天之罪。殷,正也。其或不正,非天之過,天之賦性無不中和也。 天之穿之,日夜無降,成云:“ 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萬物,自晝及夜,未嘗止息。”人則顧塞其竇。成云:“竇,孔也。流俗之人,反於天理,雍塞根竅,滯溺不通。 ”胞有重閬,釋文:“胞,腹中胎。”郭云:“閬,空曠也。”成云:“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心有天遊。宣云:“心必有閑處以適天機。”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司馬云:“勃溪,反戾也。”宣云:“勃溪,逼塞相乘也。謂室無餘地,則尊卑逼塞,相乘踐也。”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宣云:“六鑿,六根之鑿性者也。無閒適處,則六根用事而奪性。”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宣云:“夫心有天遊,則方寸之內,逍遙無際,何假清曠之處而後適哉!今人見大林丘山之曠,而喜以為善者,亦由平日胸次逼狹,神明不勝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