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雜篇第三十三天下



惠施多方,方,術也。其書五車,言其多。其道舛駁,郭慶藩云:“司馬本舛作踳。文選魏都賦注引司馬云:‘ 踳讀曰舛。駁,色雜不同也。'又引司馬此注,一作‘ 舛馳'。法言敘曰:‘諸子各以其知舛馳。'淮南俶真訓:‘二者代謝舛馳。'泛論訓:‘見聞舛馳於外。' 說山訓‘分流舛馳',玉篇引作‘□馳',義亦同也。 ”其言也不中。中,竹仲反。曆物之意,曰:其曆指事物之意,有曰。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杜撰小一,以配大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司馬云:“苟其可積,何但千里乎!”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天地一致,山澤均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成云:“睨,側視也。居西者呼為中,處東者呼為側,則無中、側也。猶生死也:生者以死為死,死者以生為死。日既中、側不殊,物亦死生無異也。”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謂之大同而與小同有異,是同異雜也,然止謂之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如寒暑晝夜,是萬物畢同畢異也,方謂之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宣云:“謂之南,已有分際,舉一以反三也。”今日適越而昔來。宣云:“知有越時,心已先到。”案:此語又見齊物論篇,彼“來”作“至”。 連環可解也。成云:“環之相貫,貫於空虛,不貫於環。是以兩環貫空,不相涉入,各自通轉,故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此擬議地球中懸,陸路可達,故燕北即是越南,與鄒衍瀛海之談又別。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宣云:“天地非大,我非小。”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惠自以為於天下之理,獨觀其大,以此曉示辯人,辯人亦樂之也。卵有毛,宣云:“卵無毛,則鳥何自有也?”雞三足,司馬云:“雞兩足,所以行而非動也,故行由足發,動由神禦。今雞雖兩足,須神而行,故曰三足也。”郢有天下,宣云:“稱王自大。”犬可以為羊,宣云:“犬羊之名,皆人所命,若先名犬為羊,則為羊矣。”馬有卵,成云:“胎、卵濕化,人情分別,以道觀者,未始不同。鳥卵既有毛,獸胎何妨名卵!”丁子有尾,成云:“楚人呼蝦蟆為丁子。蝦蟆無尾,人所共知。以道觀之,無體非無,非無尚得稱無,何妨非有可名尾也!” 案:蝦蟆初生,無足有尾,聞雷後,足出而尾沒矣。火不熱,宣云:“人皆火食,是不熱。” 山出口,宣云:“空穀傳聲。” 輪不蹍地,輪轉不停,蹍地則何以轉?目不見,宣云:“見則何以不自照?”指不至,至不絕,有所指則有所遺,故曰指不至。下“至”字疑“耳”之誤。數語皆就人身言,耳雖有絕響之時,然天下古今,究無不傳之事物,是不絕也。“至”字緣上而誤,遂不可通矣。龜長於蛇,成云:“夫長短相形,無長非短。謂蛇長龜短,乃物之滯情,今欲遣此迷惑,故雲龜長於蛇。”俞云:“即‘莫大於秋豪之末而泰山為小'意。”矩不方,宣云:“天下自有方,非以矩。”規不可以為圓,宣云:“天下自有圓,非以規。”鑿不圍枘,成云:“ 鑿,孔也。枘者,內孔中之木。” 宣云:“枘自入之耳,鑿未嘗圍之。”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鳥飛多以晝,故雲影未嘗動。司馬引墨子云:“影不徙也。”鏃矢之疾而有〔一〕不行不止之時,鏃矢行止,人為之也。專以鏃矢言,是有不行不止之時矣。狗非犬,成云:“狗、犬同實異名。名實合,則彼所謂狗,此所謂犬也;名實離,則彼所謂狗,異於犬也。墨子曰:‘狗,犬也,然狗非犬也。'”黃馬、驪牛三,宣云:“二色與體為三。”白狗黑,宣云:“白黑,人所名,烏知白之不當為黑乎?”孤駒未嘗有母,李云:“駒生有母,言孤則無母,孤稱立,則母名去也,故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司馬云:“捶,杖也。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成云:“桓、公孫並趙人,辯士,客游平原君之門。而公孫龍著守白論,見行於世。”飾人之心,易人之意,成云:“雕飾人心,改易人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宣云:“辯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惠施日以其知, 同智。與人之辯,及其同遊之人所辯論。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成云:“特,獨也,字亦有作將者。”案:為怪,謂騁其譎異。此其柢也。俞云:“柢與氐通。史記秦始皇紀‘大氐盡畔秦吏',正義:‘氐,猶略也。'此其柢也,猶雲此其略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自以為解理最賢於眾。曰:“天地其壯乎!”司馬云:“惠唯以天地為壯於己也。”施存雄而無術。 司馬云:“施意在勝人,而無道理之術。”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釋文:“倚,本或作畸,同。李云:‘異也。'”成云: “姓黃,名繚,不偶於俗。”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成云:“不辭謝而應機,不思慮而對答。”遍為萬物說;成云:“遍為陳說萬物根由。”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成云:“加奇怪以騁其能。”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成云:“不能和適。”弱於德,陳於物,內弱外強,其塗隩矣。隩,曲而隱也。非大道。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成云:“ 庸,用也。”夫充一尚可,宣云:“內聖外王,皆原於一,充之而可,何須逐物邪!” 曰愈貴,道幾矣!曰,詞也。言愈自貴重,不須多言,於道亦庶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自安定其心。散於萬物而不厭,成云:“散亂精神。”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釋文:“駘,李音殆,放也。”宣云:“不得,無所得。 ”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聞響大而高聲,不知聲宏而響愈振;見影來而疾走,不知形捷而影競隨之也。悲夫!

〔一〕“有”原誤“若”,據集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