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 “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 “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成云:“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之猶是。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歎曰:釋文:“崔本中作卬。”“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上雲“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知形形之不形,則知道不當指名也。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應者固非,問者亦未是。道無問,問無應。郭云:“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無問問之,是問窮也;本無可問而強問,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無可應而強應,是徇外也,故曰無內。 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不知事理在六合,不知道本在己身。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何以超昆侖而遊太虛乎?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俞云:“淮南道應訓此句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此脫,則義不備。” 而孰視其狀貌,孰同熟。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宣云:“有□無質,是能有無矣,未能若竟無之為愈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宣云:“及為無而猶未免於有矣,何從至乎無無之境哉!”

大馬之捶鉤者,成云:“大馬,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司馬、郭云:“玷捶鉤之輕重,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王念孫云: “守,即道字。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是其證。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九經、楚詞、老、莊諸子用韻之文,道字皆讀若守。說文:‘道,從辵,首聲。'今本無聲字者,二徐不曉古音而刪之。”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蘇輿云:“此即不以萬物易蜩翼之旨。”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成云:“所以至老長得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而況乎無不用者乎!不用善矣,乃並此不用而亦無之,所謂無無也。物孰不資焉?”故萬物皆資其用也。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郭云:“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冉求失問而退,成云:“失其問意。”明日複見,曰:“昔者吾問‘ 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郭云:“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不神者,跡象也。滯於跡象,故複求解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皆一氣之化。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宣云:“子孫可自無而有,天地不可自無而有乎?”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成云:“未對之閑,仲尼止令無應。”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者自死,其生也,非以生此死者也。生者自生,其死也,非以死此生者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死生不相待,各有成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者猶之。物物者非物。物物者,道也,不得謂之物。物出不得先物也,萬物並出,物不得先物。猶其有物也。猶然萬物皆有也。猶其有物也,無已。猶然萬物皆有,而且至於無已,以有物物者在也。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聖人以愛人為心,終無窮已者,亦取法天地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