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


自是光緒帝不復視朝,太后亦休養宮中,未曾御殿。御醫報告兩宮病象,均非佳兆,請另延高醫診視。軍機處特派員請慶王速回,一面增兵衛宮,稽查出入,伺察非常。慶王接信,兼程入京,一到都下,聞光緒帝病重,太后已擬立醇王子溥儀為嗣,當下入宮謁見太后。太后即向慶王道:“皇上病重,看來要不起了。我意已決,立醇王子溥儀。”慶王道:“就支派上立嗣,溥倫是第一個應繼,其次還是恭正溥偉。”太后道:“我意已定,不必異議。從前我將榮祿的女兒,與醇王配婚,便等她生下兒子,立為嗣君,報榮祿一生的忠心。榮祿當庚子年防護使館,極力維持,國家不亡,全仗彼力。那個主張攻使館,請太后下一轉語來。今年三月,曾加殊恩與榮祿妻室,現已飭迎醇王子溥儀入宮,授醇王為監國攝政王了。”慶王聞言,暗想木已成舟,無可再說,便道:“太后明見,想亦不錯。”太后又道:“皇上終日昏睡,清醒時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或醒著,可將此意傳知。”
慶王便轉至瀛台,到光緒帝寢榻前,但見光緒帝雙目睜著,氣喘吁吁,瘦骨不盈一束。榻下只有一兩個老太監,充當服役,連皇后瑾妃都不在側,未免觸景生悲,暗暗墮淚。當時請過了安,光緒帝亦兩淚含眶,便有氣無氣的向慶王道:“你來得很好!我已令皇后往稟太后,恐不能長侍慈躬,請太后選一嗣子,不可再緩。”慶王便婉述太后旨意,光緒帝半晌才道:“立一長君,豈不更好?但不必疑惑,太后主見,不敢有違。”到死還不敢批評太后,驚弓之鳥,煞是可憐!慶王道:“醇王載澧,已授為監國攝政王,嗣君雖幼,可以無慮。”光緒帝道:“這且很好,但我,……”說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來。慶王連忙勸慰,便道:“皇上不必愴懷,如有諭旨,奴才當竭力遵辦。”光緒帝道:“你是我的叔父行,不妨直告。我自即位以來,名目上亦有三十多年,現在溥儀入嗣,還是承繼何人?”慶王聞了此語,倒也躊躇了一會;想定計畫,才道:“承繼穆宗,兼祧皇上。”光緒帝道:“恐怕太后未允。”慶王道:“這在奴才身上。”言未畢,太監報稱御醫入診,當由慶王替光緒帝傳入。醫官行過了禮,方診御脈。診罷辭退,慶王亦隨了出來,問御醫道:“脈象如何?”御醫道:“龍鼻已經煽動,胃中又是隆起,都非佳兆。”慶王問尚有幾日可過?御醫只是搖頭。
慶王料是不久,便別了御醫,徑稟太后。太后道:“各省不知有無良醫,應速征入都方好。”還要良醫何用?慶王道:“恐來不及了。”太后道:“你卻去叫軍機擬旨,如有良醫,速遣入診,我也病重得很。”慶王退出。還有宮監們旁構讒言,說皇帝前數日,聞太后病,尚有喜色。太后發怒道:“我不能先他死。”小人之可惡如此。是日下午,太后聞報帝疾大漸,便親至瀛台視疾,光緒帝已昏迷不省,太后命宮監取出長壽禮服,替帝穿著,帝似乎少醒,用手阻擋,不肯即穿。向例皇上彌留,須著此禮服,若崩後再穿,便以為不祥。太后見帝不願穿上,便令從緩,延至五句鍾駕崩,是日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太后、皇后、妃嬪二人,及太監數人在側。太后見帝已崩逝,匆匆回宮,傳諭降帝遺詔,並頒新帝登基喜詔。慶王聞耗,急趨入宮,見遺詔已經謄清,忙走前瞧閱道:
朕自沖齡踐阼,寅紹丕基,荷蒙皇太后幬育仁慈,恩勤教誨,垂簾聽政,宵旰憂勞,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欽承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三十四年中,仰稟慈訓,日理萬機,勤求上理,念時勢之艱難,折衷中外治法,輯和民教,廣設學堂,整頓軍政,振興工商,修訂法律,預備立憲,期與薄海臣庶,共亨昇平。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災,凡疆臣請賑請蠲,無不恩施立沛。本年順直東三省,湖南、湖北、廣東、福建等省,先後被災,每念我民滿目瘡痍,難安寢饋。朕躬氣血素弱,自去歲秋間不豫,醫治至今,而胸滿胃逆,腰痛腿軟,氣壅咳喘諸證,環生迭起,日以增劇,陰陽俱虧,以致彌留,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攝政王載澧子溥儀,入承大統,在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仰慰慈懷,欽承付託,憂勤惕厲,永固邦基。爾京外文武臣工,其清白乃心,破除積習,恪遵前次諭旨,各按逐年籌備事宜,切實辦理!庶幾九年以後,頒布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