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集解鄧展曰:“但將駟馬往。”瓚曰:“稱乘輿駟馬,則車馬皆往,言不駕六馬耳。天子副車駕駟馬。”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正義】:著,竹略反。籍謂名簿也,若今通引出入門也。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索隱】:袁盎雲“漢家法周道立子”,是有所關涉之說於帝也。一雲關者,隔也。引事而關隔,其說不得行也。竇太后義格,【集解】:如淳曰:“鰟閣不得下。”【索隱】:張晏雲“格,止也”。服虔雲“格謂格閣不行”。蘇林音閣。周成雜字“鰟閣也”。通俗文雲“高置立鰟棚雲鰟閣”。字林音紀,又音詭也。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索隱】:謂意疑梁刺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正義】:姓軒丘,名豹也。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集解】:漢書音義曰:“茅蘭,孝王臣。”說王,使乘布車,【集解】:張晏曰:“布車,降服,自比喪人。”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索隱漢書作“梁山”。述征記雲“良山際清水”。今壽張縣南有良山,服虔雲是此山也。【正義】:括地誌雲“梁山在鄆州壽張縣南三十五里”,即獵處也。有獻牛,足出背上,【索隱】:張晏云:“足當處下,所以輔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幹上也。北者,陰也。又在梁山,明為梁也。牛者,醜之畜,沖在六月。北方數六,故六月六日薨也。”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索隱】:述征記:“碭有梁孝王之冢。”
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太后亦愛之。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索隱】:長子買,梁共王。子明,濟川王。子彭離,濟東王。子定,山陽王。子不識,濟陰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加壹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梁平王襄【索隱】:漢書作“讓”。十四年,母曰陳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寵於平王襄。初,孝王在時,有罍樽,【集解】:鄭德曰:“上蓋刻為雲雷象。”【索隱】:應劭曰:“詩云‘酌彼金罍’。罍者,畫雲雷之象以金飾之。”直千金。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任王后聞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任王后絕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賜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閉門,李太后與爭門,措指,【集解】:晉灼曰:“許慎雲‘措,置’。字藉以為笮。”【索隱】:措音迮,側格反。漢書王陵傳“迫迮前隊”,皆作此字。說文雲“笮,迫也”。謂為門扇所笮。遂不得見漢使者。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正義】:張先生舊本有“士”字,先生疑是衍字,又不敢除,故以硃大點其字中心。今按: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是士人,太后與通亂,其義亦通矣。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李太后內有淫行,亦已。後病薨。病時,任後未嘗請病;薨,又不持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