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十八 志第十三



角十三 亢十 氐十六 房五 心五尾十七 箕十半

東方七十六度半。

前皆黃道度,步日所行。月與五星出入,循此。

推月道所行度術:

準交定前後所在度半之,亦於赤道四度為限,初十一,每限損一,以終於一。其三度強,平。乃初限數一,每限增一,亦終十一,為交所在。即因十一,每限損一,以終於一。亦三度強,平。又初限數一,每限增一,終於十一,復至交半,返前表里。仍因十一增損,如道得後交及交半數。各積其數,百八十而一,即道所行每與黃道差數。其月在表,半後交前,損減增加;交後半前,損加增減於黃道。其月在里,各返之,即得月道所行度。其限未盡四度,以所直行數乖入度,四而一。若月在黃道度,增損於黃道之表里,不正當於其極,可每日準去黃道度,增損於黃道,而計去赤道之遠近,準上黃道之率以求之,遁伏相消,朓朒互補,則可知也。積交差多,隨交為正。其五星先候,在月表里出入之漸,又格以黃儀,準求其限。若不可推明者,依黃道命度。

推日度術:

置入元距所求年歲數乘之,為積實,周數去之,不盡者,滿度法得積度,不滿為分。以冬至余減分;命積度以黃道起於虛一宿次除之,不滿宿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夜半日所在度及分。

求年天正定朔度:

以定朔日至冬至每日所入先後余為分,日為度,加分以減冬至度,即天正定朔夜半日在所度分。亦去朔日乘衰總已通者,以至前定氣除之,又如上求差加以並去朔日乃減度,亦即天正定朔日所在度。皆日為度,余為分。其所入先後及衰總用增損者,皆分前增、分後損其平日之度。

求次日:

每日所入先後分增損度,以加定朔度,得夜半。

求弦望:

去定朔每日所入分,累而增損去定朔日,乃加定朔度,亦得其夜半。

求次月:

歷算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每日所入先後分增損其月,以加前朔度,即各夜半所在至虛去周分。

求朔弦望辰所加:

各以度準乘定余,約率而一,為平分。又定余乘其日所入先後分,日法而一,乃增損其平分,以加其夜半,即各辰所加。其分皆篾法約之,為轉分,不成為篾。凡朔辰所加者,皆為合朔日月同度。

推月而與日同度術:

各以朔平會加減限數加減朓朒,為平會朓朒。以加減定朔,度準乘,約率除,以加減定朔辰所加日度,即平會辰日所在。又平會余乘度準,約率除,減其辰所在,為平會夜半日所在。乃以四百六十四半乘平會余,亦以周差乘,朔實除,從之,以減夜半日所在,即月平會夜半所在。三十七半乘平會余,增其所減,以加減半,得月平會辰平行度。五百二乘朓棵,亦以周差乘,朔實除而從之,朓減、朒加其平行,即月定朔辰所在度,而與日同。若即以平會朓朒所得分加減平會辰所在,亦得同度。

求月弦望定辰度:

各置其弦望辰所加日度及分,加上弦度九十一,轉分十六,篾三百一十三;望度百八十二,轉分三十二,篾六百二十六;下弦度二百七十三,轉分四十九,篾四十二,皆至虛,去轉周求之。

定朔夜半入轉:

經朔夜半所入準於定朔日有增損者,亦以一日加減之,否者因經朔為定。

其因定求朔次日、弦望、次月夜半者,如於經月法為之。

推月轉日定分術:

以夜半入轉余乘逡差,終法而一,為見差。以息加、消減其日逡分,為月每日所行逡定分。

求次日:

各以逡定分加轉分,滿轉法從度,皆其夜半。因日轉若各加定日,皆得朔、弦望夜半月所在定度。其就辰加以求夜半,各以半逡差減逡分,消者,定余乘差,終法除,並差而半之;息者,半定余以乘差,終法而一。皆加所減,乃以定余乘之,日法而一,各減辰所加度,亦得其夜半度。因夜半亦如此求逡分,以加之,亦得辰所加度。諸轉可初以逡分及差為篾,而求其次,皆訖,乃除為轉分。因經朔夜半求定辰度者,以定辰去經朔夜半減,而求其增損數,乃以數求逡定分,加減其夜半,亦各定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