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五



貞觀十四年。司門員外郎韋元方。不過所給使。見左右僕射而去。給使奏之。上大怒。出元方為華陰令。特進魏徵言曰。帝王震怒。動若雷霆。何可妄發。為前給使一言。夜出敕書。事似軍機。外人誰不驚駭。但宦省之徒。古來難近。輕為言語。易生患害。獨行遠使。深非事宜。漸不可長。所宜深慎。上納之。遂停貶黜。

萬歲登封元年二月十九日敕。諸道逆人。給使配役。送內侍省者。不得於州縣附貫。亦不得共中官給使。結義往來。

景龍元年。酸棗縣尉袁楚客。奏記於中書令魏元忠曰。內豎者。給宮掖之事。供埽除之役。上古皆備此職。但以仆隸畜之。豈及於官次。中古以來。大道乖喪。不重賢哲。惟親近習。或委之以軍。或授之以權。遂使豎刁亂齊。伊戾敗宋。君側之人。眾所畏懼。葛洪所謂鷹頭之蠅。廟垣之鼠。無拳無勇。職為亂階者也。洎乎後漢。用事尤甚。時君既不知其失。大臣又畏罪不言。是以害及生靈。毒流天下。至於晚節。竟亂中朝。各相朋黨。屠害良善。當此時也。忠臣義士。睹斯慷慨。不得不權行殺戮。至以無須而橫死者。不可勝言。豈非結禍之深。自危之速。易曰。小人用壯。斯之謂也。自大君受命。中興成務。獨有閹豎。坐升班秩。既無正闕。多授員外。舉其全數。向滿千人。苟綰青紫。蠶食府藏。既非致治之道。誠謂長亂之階。此則朝廷之失。君侯不正。誰正之哉。

景雲二年四月二日敕。內侍省令史資勞。宜同殿中省令史。其五局令史。同殿中省諸局。

開元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內侍省內坊單身給使。有品無品。並免戶例差科。

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內侍省內坊給使。遭憂百日滿。勒上。

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敕。內侍省將軍。中郎。內侍。內給事。五品已上官。宜準宿衛官給酒料。

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敕內侍省品官遭憂。宜待終服還官勒上。如有灼然要籍者。臨時奏。

寶應元年五月十九日敕。諸道州府所承上命。須憑正敕。後可施行。不得懸信中使宣言敕。即便遵行。

貞元七年三月十三日敕。內侍省五品已上。許養一子。仍以同姓者。初養日不得過十歲。

十一年正月。初鑄河東監軍印。監軍有印。自茲始也。

十五年四月詔。內侍省內給事。加置二員。至元和十五年四月。內侍省奏。應管高品品官白身。共四千六百一十八人。數內一千六百九十六人。高品諸司使並內養諸司判官等。余並單貧。無屋室居止。須稍優恤。宜各加衣糧半分。度支據數支給。(謹按舊史。天寶末。品官黃衣以上三千餘人。下文已雲盛矣。今則又逾其數焉。)

二十年十二月。詔加掖庭局令四員。

寶曆二年十一月。詔朝官及方鎮之家。不得私置白身。

太和四年八月。內侍省奏。當省官員。從掖庭局令以下至監作。並居本品之下。或注擬難於區別。伏乞請重下有司詳定。敕旨。宜付所司。詳定聞奏。

大中三年九月敕。楊施禮緱氏縣莊。宜賜東都內侍省新配恭陵守當貧窮官正居住。

天復三年二月敕。諸道監軍使副監判官並停。其院印當日差人齎納禮部銷毀。

太常寺

龍朔二年。改為奉常正卿。鹹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為司禮寺。神龍元年。復為太常卿。

少卿。 神龍元年七月三十日加一員。徐彥伯為之。

衣冠署。 貞觀元年省。

太廟署。 登封元年正月。改為清廟台。神龍元年。復為太廟署。開元二十四年四月四日廢。以太常寺奉宗廟。

太公廟署。 神龍二年。始分兩京置。

博士。 本四員。開元二十七年省一員。乾元元年二月十五日。卿韋陟奏請依舊四員。一人分京留守。

丞。 皇朝因隋舊制。置丞二人。

太祝。 本每室一人。共六人。開元十年七月二日。加至九員。二十七年。減六員留三員。

奉禮。 本名治禮。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改為奉禮。本四員減兩員。

貞觀十二年四月敕。每薦新於太廟。令太常卿及少卿一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