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五



開成四年正月。光祿寺奏。當司伏準大曆八年四月十八日敕。令主辦百寮廊下賜食。仍委御史台勾當。至於補置所由。計料費用。即是當司本事。自從台司自置。都一人管計。今造膳支辦。盡非有司闕敗。罪歸當寺。比於台司論請。因循竟未卻還。今御史中丞丁居晦。深知前弊。悉還所職。其廊下食料錢。敕今見於台司交割。次又御史台奏。伏準大曆八年元敕。任委御史台勾當。本慮事有闕違。自後因循。遂成侵占。人吏雖隸光祿寺。補署多出台司。謹詳敕旨根尋。應申歸有司。方可求理。已牒光祿寺自部置。若有闕失。責在本司。仍依前差御史一人充使勾當。奏訖。可。

衛尉寺

龍朔二年。改為司衛寺。卿為正卿。鹹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為司衛寺。神龍二年。復舊為衛尉寺。

少卿。 本一員。景雲二年十一月四日。加一員。以傅忠孝為之。

武庫署。 開元中分兩京置。

武器署。 貞觀年中分東都置。

開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武庫置應諸衛行從及冬正等甲仗袍襖旛旗幕等。衛府卿李升奏。上件物。每年行幸溫湯。及冬正陳設。兩京來往。諸衛將軍事畢後。多有污損。逾限不納。又比年因溫湯行幸。所由便奏勒留。充冬至及元日隊仗用。以此淹久。便長奸源。兼恐回換。望自今以後。每事了。限五日內送納武庫。如有違限。所由長官及本官。望請科違敕罪。其典量決杖。仍不在奏留之限。敕旨。依奏。

天寶八載十一月敕。衛尉幔幕氈褥等。所由多借人。非理損污。因循日久。為弊頗深。爰及幕士。私將驅使。並廣配充廳子馬子。並放取資。近今推問。事皆非繆。今後其幔幕氈褥等。輒將一事借人。並同盜三庫物科罪。並使幕士與人張設。及自驅使。擅取放資。計受贓數。以枉法論。其借人及借與人等。六品已下非清資官。決放。余聽進止。仍委左右巡使常加糾察。

十一年十二月奏。幕士供膳掌閒。取浮逃無籍人充。敕旨。幕士供膳掌閒並雜匠等。比來此色。緣免徵行。高戶以下例皆情願。自今已後有闕。各令所由。先取浮逃及無籍實堪驅使人充使。與編附。仍委御史中丞都充勾當。

廣德元年二月二十一日赦文。京兆諸司使幕士丁匠。總八萬四千五百人。數內宜每月支二千九百四十四人。仍令河東關內諸州府。據戶口分配。不得編出京兆。餘八萬一千一百一十四人。一切並停。

其年。衛尉寺奏。當寺管幕士。總八百六十九人。其七百八十九人停。八十人依舊。定四十人長上幕士。本司招補。不差百姓。並請依舊定四十人。減外請留。其幕士申請停差。每人每月別官給錢三千五百文。付本司通勘處置。共據計一年當一千六百八十貫文。?騎先支五人。本司既有幕士充勾當。?騎請停。敕旨。依奏。

宗正寺

龍朔元年。改為司宗寺。卿為宗正卿。鹹亨元年。改為宗正寺。光宅元年。為司屬寺。天寶七載五月十一日。升同太常寺。少卿及丞準此。

少卿。 本一員。景雲二年十一月四日。加一員。以姜晞為之。

丞。 開元二十五年二月八日。加一員。

崇元署。 開元二十五年二月二日。宗正卿魯王道堅奏。今年正月七日敕。道士女冠。並隸宗正寺。其崇元署今既鴻臚不管。其署請屬宗正寺。敕旨。依奏。

天寶二年三月十二日。道士女冠。宜令司封檢討。不須更隸宗正寺。其崇元署並停。

舊例。太皇太后皇后之親。分為五等。皆定於司封。宗正受而統焉。若皇周親。皇后父母為第一等。準三品。皇大功親。皇小功親尊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周親。為第二等。準四品。皇小功親。皇緦麻尊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功親為第三等。準五品。皇緦麻親。為第四等。皇袒免親。太皇太后小功卑屬。皇太后皇后緦麻親。及舅母姨夫為第五等。並準六品。其籍如州縣之法。

武德元年十月二十四日詔。太僕少卿安康公襲譽。我之同姓。派別支分。惟厥祖考。世敦恭睦。特聽合譜宗正。恩禮之差。同諸服屬。